突发,12月9日消息,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将在本周五把商汤科技列入投资黑名单上,而本周五正是商汤科技香港IPO上市定价的时间!来自美国政府的“精准打击”会对商汤科技的上市产生怎样影响还无法预知,但这无疑也再次印证了这家中国原创硬科技企业的巨大价值。
君主有智囊,官员有幕僚,传统行业有AI。
如同智囊、幕僚之于行政体系的作用。AI,同样不是一个独立行业。通过给传统行业带来智能化能力,它才得以实现从技术到产品的商业化进程。
AI的商业进程有一条明线——智能化的能力越便宜、越普及、应用范围越大、影响越广,AI对于产业链的价值就越高。
过去的五年里,AI和传统行业之间的融合、协作越来越多,从过去单一场景的浅层接触,到全产业链、多场景的阶段,嵌套关系越来越深。
同时,AI的商业进程又对应了一条暗线:AI对产业链的价值,直接对应了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加快,也会推动对应公司的资本化进程。
这使得2021年,成为了人工智能企业集中上市的大年。
2021年,依图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云天励飞、格灵深瞳、创新奇智、第四范式等公司,分别在科创板、港股提交上市申请。8月27日,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商汤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在这些AI产业精英中,商汤的上市,无疑是最受瞩目的存在。商汤拥有最多的研发人员储备,最大的营收规模——甚至大于依图、旷视、云从三家AI企业的总和。
正因为如此,它在上市前,估值已高达130亿美金,一旦正式上市,便有望成为真正走入市场化的亚洲最大人工智能软件公司。。
2021年12月7日,商汤科技更新了自己的招股书,它将在港交所全球发售合共15亿股,招股价介于每股3.85至3.99港元,最多筹资59.85亿港元,其中90%为国际配售。据市场消息显示,仅半日时间,国际配售部分已获超额认购。
截止到12月10日中午,商汤科技已完成全球招股,香港公开配售部分录得超过5倍认购,在大的市场环境相对低迷的气氛下显得难能可贵。
据商汤招股书披露,商汤科技所有上市前投资者均就更为严格的禁售期达成共识,承诺全数100%股份在上市后锁定6个月,这无疑体现了商汤所有主要投资人坚定看好商汤的长期价值。
作为亚洲最大的AI软件公司,商汤的创业历程,曾经被记载过很多次,它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商业化的进程、以及与AI前沿方向的联系,均被反复探讨,并不鲜见。
但即便如此,在本次发布的招股书中,商汤科技仍然用742页的厚重篇幅,详细描述了这家公司的由来、崛起之路、业务构成与构想。
在这份招股书的描述中,商汤将要打造的业务结构,被总结为“一个平台、四个支柱”。所谓的“一个平台”,正是被商汤称为“AI大装置”的SenseCore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它承担着打通算力、算法与平台的作用。
而“四个支柱”。则囊括了所有的落地场景,它们被规划成四大业务板块: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
从一个平台,到四个支柱,表面看起来,是一家AI公司的业务结构设置。但深究一层,这种结构设置,又是AI发展趋势演变的必然结果。
这种趋势,可以分成三层。
第一个趋势:算力和算法的进步,正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加快。
根据OpenAI测算,全球头部AI模型训练算力需求3到4个月翻一番,每年头部训练模型所需算力增长幅度,高达10倍。深度学习正在逼近现有芯片的算力极限,人工智能发展因此进入了一个加速阶段。
这种趋势在商汤的体现,正是其SenseCore通用平台。它不仅拥有大量高效的模型生产能力,也包括大型超算在内的AI基础设施赋能数据中心,以及自研的AI芯片和ISP芯片。与其他AI初创公司相比,这是一个能力范围更大的平台,也成为了商汤在另一趋势中行进顺利的基础。
第二个趋势:以机器视觉为核心技术的AI企业已经迈过创业阶段,逐渐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AI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提升。感知平台、数据平台和应用平台的积累沉淀,促进了企业的数字化落地,以及行业的创新应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机器视觉技术在安防、物流、金融、交通等行业大展身手,成为智慧化建设的加速器。物流机器人、智能家居、智慧交通、人脸识别等应用亦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概念。
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突破,使得文本审核、机器翻译、智能客服等场景实现落地。这些对行业的颠覆,从另一面来看,也创造了许多机会。
因此,在这个趋势里,旷视布局智慧物流,云从主打金融监控方向,依图偏向芯片和系统的垂直整合,但与其他比较头部的AI企业相比,商汤对于自身的规划显然更为恢弘——赋能百业的构想,最终落实成了招股书中的“四个支柱”。而这同时又吻合了AI发展的第三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垂直领域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主要的商业模式演进方向。
随着基础计算平台、开源平台的完善丰富,资本市场对于AI企业的估值逻辑,其实正在悄然生变——从关注AI企业的“技术突破”,转变到关注AI企业的“商业成长性”。
这个估值逻辑的变化,推动着AI企业需要随之进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算法或硬件领域的技术壁垒,逐步向软硬件结合的多元化商业模式转变,一体化解决方案,将会成为公司的主要商业化逻辑。
从商汤的“四个支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标准的结合自身核心技术,然后下沉到最具竞争优势的“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能汽车”等垂直领域,最终成为深入各行业的覆盖AI软件、芯片、传感器的软硬全栈服务商。
但这并不意味着商业化的终点。在深度绑定客户资源实现变现后,商汤又可以用获取到的行业积累,实现对技术的反哺,建立正向的循环。
因此,这种基于后期商业模式构成的成长潜力,帮助商汤超越了普通的“技术估值”逻辑,获得了更高的价值认同。
在IPO之前,商汤科技8年内累计融资超过336亿元,投资人包括国内外著名的投资机构软银、阿里、春华资本、银湖、IDG等。
这造就了一支囊括40位教授、250多名博士与博士生,以及35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技术研发团队。随之而来的,是自2014年创办以来,70多个相关领域全球冠军,600多篇顶级学术论文,8000多项AI发明专利,以及在全球三大计算机视觉会议上全球排名第一的论文总数。
这得益于历年来商汤在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而这种巨大投入在业务层面的进展,则体现为解决了AI落地的若干痛点。这其中的奥秘,就藏在商汤SenseCore AI大装置中。
实现“赋能百业”,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于商汤而言,它至少需要解决这样一些难题。
第一,各行业的人工智能场景琐碎而复杂,带有强烈的低标准化属性。
从交通、制造业,到汽车、生活,各行业复杂、琐碎的非标场景,在实操中需要不同的AI算法来解决专属问题。
面向这些广泛的场景,意味着AI企业需要匹配大量的算法模型。但这需要强大的AI生产能力。在这一点上,基于模型生产平台、算法训练平台,商汤的SenseCore AI大装置已生产出超过22000个算法模型。
除此之外,商汤的算法开源计划,针对210多个算法和1500个预训练模型进行了开源。这种向企业开发者提供算法工具,使得自身开发的算法,与开源形成的算法生态结合,共同下沉到各行业里的细分环节,形成价值闭环。
招股书显示,通过使用SenseCore赋能人工智能模型生产的全流程,相较于行业需耗时数周的漫长周期,商汤的研发及工程团队可以将开发时长缩短至数小时。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的研发人员每人年均生产的商用模型数量从0.44提高到3.45并继续提高到了5.24个。
这意味着,商汤能以更快、更低的成本帮助人工智能算法解决更多场景中的问题。
第二,场景多样化带来的算力激增。
随着AI向更多场景覆盖,带来了一个关键的转变:AI必须由专用向通用转变。
这个转变用文字描述,只是一字之差,但对于AI而言,却意味着对算力的需求,可能出现指数级的增长。
这正是商汤建立人工智能计算中心AIDC的原因所在,这个整合了超算、AI芯片和传感器的设施,能够提供高达3740 Petaflops(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算力,得以满足日复一日增长的算力需求。
建立在强大的算力基础之上,再整合领先的算法能力。这构成了商汤赋能百业的又一重底气。
第三,如何让AI自动化。
算法的多样化、支撑算法的算力,这两项要素固然重要,但却并不能完全实现对场景的适配。如何让算法自动跑起来,实现自适应的部署。这是AI落地的关键。
将数据平台、模型生产平台、深度学习训练框架和深度学习推理部署引擎打通,这意味着平台层实现了从数据存储、标注到模型训练、生产、部署和测试的全链路。这种全链路的打通,可以大幅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成本。
但这还不是全部,例如:商汤“四个支柱”中面向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的模块化、灵活性的标准软件平台,SenseMARS火星混合现实平台与SenseFoundry Enterprise方舟企业开放平台,提供了新的功能。前者可以在构建现实世界的数字孪生后,赋予数字孪生交互性,即从虚到实。
以SenseCore AI大装置为基础,商汤SenseMARS火星混合现实平台可以现实世界联动虚拟世界的迭代,虚拟世界完成现实的增强。这不仅将开启元宇宙的革新交互体验,也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决策自动化,加快生产力的迭代速度。
据招股书披露,SenseMARS软件平台内含超过3500个AI模型,支持全新的元宇宙体验。
而后者则能够直接为企业提供标准化AI算法和应用,降低企业的学习和部署工业AI的成本。
在克服这三个难题之后,AI落地,赋能百业的成本与使用门槛,得以大大降低,即使面临大量高复杂度的非标场景,商汤的算法模型也能表现出高于一般水平的匹配度。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