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披露互联网理财真相:上班绝望的时候会买理财

林晓晨

2020-01-16 07:52:58 

导语: 腾讯理财通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发布《互联网理财行为与安全研究报告》,揭示互联网理财投资者们让人意外的数据。  

 

投资门槛低、交易手续便捷,促使互联网理财产品自诞生之初就广受投资者欢迎。 尤其随着腾讯理财通理财平台的推出,直接触及数以亿计的理财小白用户市场,整个互联网理财市场进入新纪元。

 

尽管互联网理财平台的用户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但仍有很多投资者对于互联网理财存在极大误解,甚至绝大多数投资者对互联网理财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1月14日,腾讯理财通联合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发布了《互联网理财行为与安全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揭示了互联网理财投资者们让人意外的数据。

 

迷信高收益

 

为了对当前互联网理财市场的发展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腾讯理财通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对投资者进行了细致的问卷调查。

 

报告显示,尽管互联网理财已经深入人心,但能谈得上对相关产品有较深入认知的,依然凤毛麟角。

 

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女性较多、中青年为主、居住的城市较为发达,学历程度也普遍偏高。 按理说这样的对象已属社会中素质较高的人群,但统计数据却让人“大跌眼镜”。

 

在互联网产品选择理由方面,投资者们对于互联网产品背后的团队专业程度关注度极低,仅为10.73%,甚至低于“朋友或亲戚介绍”的14.15%。 大部分投资者选择产品的理由为“投资门槛”、“产品收益率”和“产品的品牌”。

 

由此可见,投资者依然迷信产品的宣传,承诺高收益、低门槛的知名产品仍受到投资者的欢迎,而对于这款产品背后真正的运作团队,投资者们却并不关心。


正如彼得·林奇所说: “不进行研究的投资,就象打扑克从不看牌一样,必然失败!


要求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广大用户拥有较专业的分析水平显然并不现实,但也说明互联网理财平台的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 谁能在这个维度给用户长期优质服务,就能留住更多用户。

 

预期收益与投资期限背离

 

受访投资者另一个不专业的地方在于预期收益与投资期限之间的矛盾。 具体来看,51.71%的投资者都期望互联网理财的投资收益能够超过3%; 19.02%的投资者预期收益为2.6%-3%; 12.68%的投资者预期收益范围为2.1%-2.5%; 仅有8.78%的投资者表示可以接受收益率低于2%。

 

而另一方面,接近50%的受访者希望互联网理财的存续期在90天以下,10.24%的受访者能够接受120天的投资期限; 12.2%的投资者可以将投资期限延长至180天,仅有28.78%的投资者能够接受180天以上的理财周期。

 

投资者更愿意选择短期的理财产品,希望能够享受到互联网理财的流动性便利。 但同时流动性高的产品往往收益率较低,这与超过50%受访者3%以上的收益率诉求相矛盾。 又想马儿跑得快,又不给马儿吃草,是很多投资者普遍的想法,很容易陷入到高息陷阱。

 

热衷“摸鱼”理财

 

此次调查,腾讯理财通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财富管理研究中心重点对投资者的理财时间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投资者热衷于在上班时间进行“摸鱼”式理财。


《报告》显示,每天9点到12点和14点到17点为工作时间,而此期间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比例为37.56%和15.12%,合计占比超过半数。


具体的原因,《报告》并没有披露。 有分析认为,抛去部分投资者利用上班时间处理私人事务的情形之外,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996”成为标配,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购买理财产品会给人一种享受双薪待遇或是能靠近财务自由的想象空间。 


 

同时,超过70%的投资者每天都会登录互联网理财平台查看收益,仅29.76%的投资者基本不会查看。 甚至13.66%的投资者每天查看收益的次数高达3-5次,反映出异常焦虑的心态。

 

在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风险识别上,53.17%的投资者关心信息泄露风险; 其他关注度较高的风险为信息不透明风险、收益不及预期或宣传风险等。

 

此外,有42.93%的投资者认为在互联网理财过程中没有遇到过任何风险,大部分投资者也表示没有受过损失或损失相对较小,这主要基于接受调查的大部分投资者均选择了相对优质的理财平台。

 

调查结果还显示,投资者参与互联网理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财富的保值增值,方式主要集中在大型互联网理财平台,投资偏好以低风险并有一定收益的基金类产品为主。 受访投资者对当前互联网理财产品认可度高,认为仍有发展空间。

 

市场规模总体回落

 

纵观《报告》数据,中国财富管理市场总规模在经历多年的持续上涨后,2019年首度同比回落,由2018年的整体135.4万亿跌至129.7万亿,这主要是受到资管新规的影响。


具体来看,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在内的资金规模依然有所提升,而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基金专户、期货资本和保险运用等存量规模则正在收缩。

 

 

《调查报告》发布的2019年“互联网理财指数”为441点,较2018年的527点下降86点,尽管依然处于下降趋势,但2019年的下降速度明显减缓。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殷剑峰分析,互联网理财规模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的衰退,而是结构性调整的过程。


 

殷剑峰认为,2019年降速有所回落,一方面在于财富管理市场总体规模有所回落,典型如货币基金规模和P2P的大幅下滑等; 另一方面则在于腾讯理财通等安全稳健理财平台规模的逆势上升。

 

腾讯理财通向服务型平台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月14日,正是腾讯理财通上线的第六个周年。 用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财富管理负责人闫敏的话: “理财通已经6岁了,它准备要上小学了,”

 

在这6年来,腾讯理财通始终保持对监管和金融本质的敬畏,目前市场上共有上万款产品,但在腾讯理财通上,却仅能够看到1000多款,究其原因就在于理财通所坚持的精品路线。 理财通的理念是,并不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所有产品,但能够做到为投资者提供的每一款产品都属精品。

 

目前,腾讯理财通正在完成从交易性平台向服务型平台的蜕变。 所谓服务型平台,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做好投资者教育,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二是为投资者提供投顾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投资。

 

腾讯理财通在拿下“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牌照后,计划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能力,为用户筛选出优质基金产品进行资产配置,并为用户提供组合监控、动态调整等服务,帮助用户获得良好的长期收益,实现代表投资人利益的买方中介价值。

 

根据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财富管理负责人闫敏披露的数据: 通过长期的运营,理财通平台上的所有基金用户中,已经有92%的用户实现盈利,腾讯理财通真正的帮投资者实现了更高的收益追求。

 

目前,腾讯理财通的资金保有量达人民币8000亿元,用户数突破1.5亿。 已上线货币基金、保险类理财、债券基金、指数基金、混合型基金、境外型基金等多元化理财产品,以及工资理财、指数定投等多种便捷功能,满足用户的多元化财富管理需求。

 

未来,腾讯理财通将利用投顾业务,进一步帮助用户加深对投资的理解,发挥大数据优势,基于用户的自身情况,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资产配套服务。


正如腾讯理财通“Slogan”所说的那样: 理财让生活更从容。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