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股为何涨个不停?

全下

2019-10-24 08:03:12 

作者: 全下,来源:零度交易员


导语:物业股的核心竞争力是“拼爹”。


从去年到今年,房企分拆物业板块上市成为一种潮流,大到龙头房企碧桂园服务(HK:06098),小到和泓服务(HK:06093)。


这些物业股上市后的表现非常好,龙头企业涨幅普遍过超过100%。


港股一向对估值非常吝啬,内房股PB(市净率)在1出头或小于1,市盈率一般不超过10,但是对这些物业股,动辄3-50倍PE(市盈率),相当受追捧。



(点击可看大图)


物业服务看上去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似乎乏善可陈,为什么市场如此追捧?


主要还是看中了背后的爹,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确定性的增长——大型房企新盘推出的时候,其物业管理服务也就顺理成章的得到增长。


以碧桂园服务为例,19年上半年收入增长高达65%,收费面积21681万平方米,其中自家物业占比79.5%。


而奉行高周转策略的碧桂园已经是国内一流房企,19年上半年归属本公司权益的销售面积就达到了3129万平方米。


存量挖掘+确定性的增量,只要碧桂园集团想要,碧桂园服务的高增长是高度确定性的。这也是市场给到它50倍PE依然涨个不停的原因。


那碧桂园愿不愿意做高碧桂园服务的业绩呢? 同样1亿利润,放地产销售那边5倍PE,值5亿市值,放物业服务这边50倍PE,值50亿市值,你愿意选哪种?


也就难怪各大中小房企趋之若鹜的要拆分物业板块上市。


反观末流房企,不像行业龙头这样有源源不断的的增量,估值和股价表现上就没有这个待遇了。比如和泓服务,近1年跌20%。


彩生活(HK:01778)专注物业很多年了,销售收入也不低,但是估值也很低。


彩生活是花样年(HK:01777)旗下的。花样年很多年前就不看好地产销售,转型搞商业地产和物业服务,然后错过一个时代。


所以不要觉得个人少买一套房错过重大机遇,在历次的房地产周期和地产调控政策中,不少房企也因为谨慎和错过一个时代,从二流沦为四流。


花样年的地产销售已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它没有高质量的增长。


说到增长,物业公司无非就是三个办法:


    1. 新楼盘销售后需要新的物业服务;

    2. 从别人手里抢存量业务(要业主委员会投票换物业);

    3. 通过并购小物业公司。


a就是最美好的碧桂园模式了,纯增量。而且新楼盘售价高相对应的物业收费也高;


b几乎是个不可能的模式。一般凑凑合合的情况下,要业主委 员投票换物业是件很难的事儿,现在很多老盘电梯年久失修了都换不下来;


c其实是现在很多物业公司在采取的方式,刚提到的彩生活就做了很多并购。刚刚上市的蓝光嘉宝服务(HK:02606)为了维持高增长,也做了不少。


当然蓝光还是销售和储备不错的,不是纯靠并购。


但是c是一种低质量的增长,收购的很多项目都是老旧小区,收费低,维护开支不低,而且很难有提价空间.


虽然放管服放开了价格限制,但是很多保障房等是限价的,同时很多地区的指导价都还在。 此外收购还要支付收购的对价。


这3点一综合起来,就更能解释市场为什么给碧桂园服务这么高的定价:只有销售确定,项目储备充分的龙头房企的增长才是确定性的优质成长。


此外,除了一般的管理费收入,有人认为作为一个贴近客户的入口,物业公司现在可以提供很多增值服务,或者对流量收费等。


比如快递柜收费,广告收费,各家公司基本也开放了自己的APP,像绿城这种还尝试在小区引入高端幼儿园。虽然亏的一塌糊涂,不过毕竟都是一种尝试。


当然估值永远是安全边际,价格已经反映很多的东西,可能意味着现在买入也赚不到太多钱,钱都让前面的人赚掉了。 选股的时候可以权衡下,有销售、有储备,然后又没有那么贵的,可以考虑。作者: 全下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