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控股回应“信托自融”传闻:项目系品牌输出,去年已转让

丁真军

2019-09-08 17:00:29 

 立志要做“中国嘉能可(Glencore)”的雪松控股,2019年中期业绩的增速,超越了既定目标。

 

据债券SH.143840“18雪松01”八月底披露的公告信息,雪松实业(雪松控股核心子公司)上半年收入增长47%至1243.3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70%至5.6亿元。

 

对比之下,“模板”嘉能可,业绩则是大幅下降,调整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下降32%至55.8亿美元,调整后EBIT下降56%至22.3亿美元,净利润下降92%至2.3亿美元。


 (嘉能可2019年中报业绩)

 

自从收购中江信托(现更名雪松信托)以后,雪松的热度一直都没有下去过。最近几天又有媒体报道称:“雪松信托鑫坤5号”产品涉嫌自融,其资金投向一个叫做中山“兰溪谷”的地产项目。

 

对此,雪松官方回应:

 

中山“兰溪谷”的项目,出于归集资金的考虑,雪松控股去年就转让出去了。由于雪松在中山做的非常好,连续数年都是销售冠军,品牌优势很强,项目转让后受让者要求雪松做品牌输出,这在地产行业是通用的做法,也是目前“兰溪谷”项目沿用“雪松君华-天汇”名称的原因。

 

雪松信托的本意是,因为雪松控股对这类项目十分了解,对底层资产的控制力也会更高,投资者的权益也更有保障,是一个三方共赢的产品设计。

 

对于此事引发外界的误解,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表示,“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情况下,产品解释还不够清晰,充分的信息披露十分重要,雪松信托做的还不够,我们在内部也做了深刻反省”。

 

实际上,品牌输出在地产界只能说是常规操作。更进一步的项目代建(把地块交给知名房企开发),万科和绿城们都是个中好手。

 

昨天跟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聊到雪松,他的一个观点值得思考:

 

“雪松收购中江信托,应了信托业变化的势,做传统金融产品、做地产热钱通道的日子回不去了,今年Q1开发商通过信托融资拿地稍有反弹,监管就各种各样的约谈,长期来看,深入场景做服务是信托资产端的新势能,雪松在供应链场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有护城河”。

 

确实,善于借势,能看清势头,可以说是粤商的一个标签。

 

李嘉诚就不说了,你看新一代的恒大许家印和雪松张劲:

 

恒大买下广州足球俱乐,通过足球的影响力,把自己的品牌从地方打向全国(中超7连冠)打向亚洲(亚冠2次冠军),足球+房地产+新产业(养老、新能源汽车)玩得666。

 

而雪松接盘中江信托,直面问题项目、与投资者面对面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承诺消化70亿不良资产(现在是80亿)。如果做得好,对其信誉加成将无以复加,信誉是金融的生命线。

 

目前,雪松信托排历史遗留的雷,进展如何呢?

 

(1)完成利息支付。

 

5个月过去了,目前雪松找到了90%以上投资者,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位投资者,并一一签署利息受益权转让协议,逐期支付完所有的欠息。

 

(2)雪松信托部分项目完成追缴。

 

追回了大概六七个产品的本息,占整个不良项目的5%左右,随着时间推移和后续追缴工作,预计9月、10月还会有一批逾期项目得到追缴,2020年1月22日之前兑付80亿不良资产的承诺不变。

 

(3)尽调报告即将出炉。

 

之前在收购的时候,是没有尽职调查的,入场5个月才堪堪完成尽职调查,梳理和明确雪松信托未来发展思路。

 

从雪松信托发展的态势来看,就是要摒弃老的金融模式,做特色金融,深入场景做服务。雪松最熟悉的场景是供应链,所以是“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其深谙供应链中涉及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和技术流。对雪松控股来说,这也是极大的助益,如果仅仅是供应链,没有金融服务的支撑,产业无法做大。

 

“中国嘉能可”的梦想还在继续追寻。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