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十二月以来,医药行业的“带量采购”政策引发了医药股的“带血行情”。此番,影响最大的是仿制药。经过50%-65%的降价,仿制药的毛利率被打压至化工股的水平。
仿制药市场迎来冬天,但创新药的发展没有停下脚步。
从投融资事件数量上看,国内创新药研发在2014年以前还只是“星星点点”,每年只有1-6个投资事件发生;近两年增长势头良好,2018年投资事件数量达到23个。
二级市场更火热,继百济神州(HK:06160)、歌礼制药(HK:01672)、华领医药(HK:02552)、信达生物(HK:01801)之后,创新生物医药公司君实生物(HK:01877)也顺利登陆港交所,并于上市首日(12月14日)大涨22.55%。在港股新股破发潮中,君实的表现足够亮眼。
创新药最好的赛道在于生物制药,生物制药领域增长最快的是单抗,而PD-1,则是单抗领域最亮的星。
千呼万唤的国产PD-1已经在12月17日获批上市,成功卡位的就是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JS001)。
在PD-1市场上,除了君实的特瑞普利,百时美施贵宝的Opdivo和默沙东的Keytruda也已经获批上市,另外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的PD-1产品上市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次,在PD-1赛道上,国内的医药公司和跨国大药企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PD-1:生物药最亮的星(附带对刚才提到专业名词的解释)
生物药,无疑是创新药领域增长最快的赛道。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全球生物药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1803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2402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到7.4%。2017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中,就有8种是生物药物。
图:2019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
所谓生物药,顾名思义就是从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提取的一类药物。
生物药中明星是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单抗药物2017年全球销售收入为1038亿美元,占生物药43.2%的市场份额。2017年十大畅销药品中,有5款便是单抗类生物药。
肿瘤是单抗药物最大的治疗领域,占比达到42.8%。
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后两种均属于生物药治疗领域。
化疗是早期的肿瘤治疗方式,通过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杀跌一千,自损八百”,治疗过程中患者身体会受到极大伤害。
靶向治疗,是一种只杀灭肿瘤细胞,而不伤害或少伤害正常细胞的治疗方式。但靶向药只对特定的癌细胞有效,而且癌细胞会不断不断进化出现耐药性,癌症复发率较高。
免疫疗法则是当下最前沿的癌症治疗方式,其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PD-1单抗,就是免疫疗法的一种。
理论上,PD-1适用于所有癌症的治疗。现实中,PD-1的适应症也在逐步扩大,从腺体癌逐步扩展到各种实体瘤。
图:PD-1/PD-L1适应症不断扩展
从商业的角度上看,一个药物的适应症越多,销量肯定越好。
以已经在国内上市的PD-1 O药(Opdivo)和K药(Keytruda)为例,二者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在全球市场合计实现近1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而且现在仍然有很高的增速,主要就是其能不断获批新的适应症。
图:O药和K药爆发式增长(单位:亿美元)
截至目前O药和K药在全球分别有针对10个和9个瘤种,17个和12个适应症获批,分别在全球65个和80多个国家上市。
国内市场:从零到千亿?
上文提到,全球单抗占生物药的比例达到43%。但在中国,单抗的市场还很小,2017年在中国2000亿人民币的生物药市场中,单抗市场只有约100亿,占比仅有5%左右。
而PD-1,由于O药和K药都是刚引进的药物,君实的特瑞普利也才刚刚上市,国内的市场规模几乎还是零。
显然,中国PD-1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Frost&Sullivan预测未来几年中国PD-1市场将爆发式增长,预计2022年规模将达到370亿,2030年将达到1000亿。
从零到千亿,这个空间足够庞大。但我们也需注意到,国内单抗市场规模之所以小,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上市的单抗药物相对较少(比如PD-1才刚刚上市),另一方面则是单抗药物价格高昂,国内患者和医保都无力支付。
所以,单抗药在国内也面临降价的压力。
拿默沙东的K药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价为17918元/100ml,仅为美国定价(33000元)的54%,香港定价(26200元)的68%,这个价格几乎就是全球最低价。
而且,对于低收入患者,还能享受3送3的优惠,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讲,K药的价格会降到8959元。
百时美施贵宝的O药也给出了全球最低价。目前君实并没有公布特瑞普利单抗的价格,它的定价对于今后的产品销售也至关重要。
除了价格,目前PD-1在国内的适应症范围还比较窄,O药、K药和君实的PD-1产品在国内的适应症暂时均局限在黑色素瘤,已提交NDA的恒瑞SHR-1210、信达IB308、百济神州BGB-A317适应症均是霍奇森淋巴瘤。
所以,PD-1在国内的前景虽然宽广,但适应症需要逐步拓展,支付的阻力也依然很大。9000元的K药,一年的费用仍需要近30万,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依然是天价。
不过,随着国内PD-1市场的玩家越来越多,竞争加剧,药品价格也有望降低。未来,更多的玩家会加入这个市场。毕竟,这个市场是医药行业一个真正的大风口,谁都不愿意错过。
图:6家PD-1药企产品和上市时间对比
国内PD-1领域的F4
上文介绍,国内PD-1当前的四个玩家分别是君实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和百济神州,他们也被成为国内单抗届的F4。除了恒瑞是老牌药企,其余三家都是纯粹的创新药公司。
君实、信达、百济神州目前都没有盈利,甚至没有营收。因此港交所要求在这几个公司的名字后面都带个B字(Biology,生物的意思),以提升风险。
创新药公司,上市募资还是比较重要的一步,目前君实实现“新三板+港股”两地上市,百济神州实现“港股+美股”两地上市。
之所以需要大额募资,目的是为了研发投入。研发能力对于创新药公司来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拿四个公司的研发费用对比。
君实生物,2015-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0.52亿元、1.22亿元、2.75亿元。拥有2项已发布的中国专利、4项正在申请的中国专利以及相应的国际专利。
百济神州,2015-2017年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99亿、6.74亿、18.52亿元。截至2018年7月18日,百济神州共拥有17项美国专利、7项中国专利。
恒瑞医药,2015-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8.92亿元、11.84亿元、17.59亿元。拥有500余项发明专利,其中包括194项国际专利。公司业务线庞杂,所以发明专利相对较多。
信达生物,2016年及2017年研发费用分别为3.85亿元、6.12亿元。拥有3项中国专利。
图:四家公司研发费用对比
从研发费用看,百济神州2017年的研发费用甚至超过了恒瑞。可见,公司非常重视研发,另外也可以看到,先行上市对其的意义,公司2016年美股上市融资7.6亿美元,此番港股再次募资73.2亿港币,弹药储备充足。
信达生物和君实生物的研发费用相对较小,这多少与其上市较晚有关,信达和君实此番上市分别募资33亿和29亿,接下来很可能会增加研发投入。
恒瑞医药研发费用更多来自自身的造血,公司年净利润30亿,可以为研发提供足够的资金。
百济神州当前市值600亿港元,美股上市两年来,即便没有产品上市,公司的股价却翻了10倍,可见海外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抱有强烈的信心。
港股作为一个长期低流动性低估值市场,未来不一定会有这么高的耐心。信达生物当前市值233亿港元、君实生物180亿港元,如果产品迟迟没有放量,股价也有可能先回落。
恒瑞的优势在于公司原业务强大的盈利能力,即便单抗这块业务暂时无法放量,公司各业务线依然能维持增长。公司的问题在于仿制药降价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另外其2000亿市值,50倍PE的估值相比港股几个医药巨头估值是偏高的。
但总体来说,PD-1作为一条黄金赛道,值得投资者像狩猎般长期跟踪。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