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氏股份:“养猪第一股”4个月大涨36%后,高管与公募们开始派发筹码

猎牛座

2018-12-17 16:00:13 

注: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作为现阶段唯一一家流通市值超过1000亿元的创业板公司,温氏股份(SZ:300498)12月至今呈现明显的高开低走态势。先是在12月6日创出了27.18元的年内最高价,随后又在接下来的6个交易日中,累计下跌5.91%,跌幅远超同期创业板指数。而围绕这一涨一跌前后发生的故事,则颇为耐人寻味。

 

实际上,温氏股份的这波上涨是从8月底开始的。股价从8月20日的最低价19.92元,涨至12月6日的最高价27.18元,期间最大涨幅达到36.44%。而在这一过程中,公募基金恐怕是最大的推手。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度,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中,只有公募基金持有公司的股票,合计持有1.95亿股,持股占流通股比例达到5.47%。无论是持股数,还是持股比例,都达到最近4个季度的最高值。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公募基金对温氏股份的这轮上涨是有准备的。

 

不过,随着公司12月4日公布11月商品猪销售数量同比、环比都上涨的利好数据,其股价似乎有“见光死”的感觉,短短6个交易日,利好数据预期带来的短期涨幅基本都被吃掉。而更为有意思的是,在温氏股份近1个月的上涨中,我们看到公司高管的大量减持。



WIND数据显示:2018年11月27日—12月7日期间,公司高管只有1笔10万股的增持,其他全部是减持。仅监事傅明亮一人就合计减持148.43万股,减持市值超过3700万元。


颇为耐人寻味的是,在高管减持过程中,公司股价一路上涨,而12月7日减持暂时告一段落后,公司股价马上就出现短期大跌。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如果公司高管都如此积极减持,那么三季度末还持有接近2亿股的公募基金,恐怕12月以来也不会闲着。痛下杀手,高位减持应该也是题中之义吧,这一点从12月13日的那根放量阴线就不难猜出。

 

‍今年以来,由于非洲猪瘟疫情持续发酵,温氏股份始终处于市场焦点之中,对其业绩的预测也是分歧较大。而在2018年三季报披露后,市场机构们就已经调整了公司2018、2019年的业绩预测。



从国泰君安这份研报中,我们看到预计公司2018年、2019年的净利润增速分别是0%和-8%,EPS(每股收益)的一致预期分别给到了1.25元和1.15元。换句话说,更多的机构认为,疫情的影响不会很快结束,从而会拉低公司2019年的净利润。


如果按照12月17日25.12元的收盘价计算,目前股价对应2019年的市盈率为21.83倍。显然,对于2019年净利润增速大概率下滑的温氏股份来说,这个估值水平是偏高的。

 

猎牛座的估值表显示:2018年1—6月,温氏股份的股价一直处在被低估状态,7月出现第一个估值拐点。而在经历了8月的短暂低估后,9月再次出现第二个估值拐点。截至12月17日的收盘价25.12元,目前公司股价高估明显。



既然股价被高估,公司高管以及公募基金的减持就不难理解了。不过,问题是一旦被吹上天的猪,没有了风口,摔下来会很惨的。


作者公众号:猎牛座(financial_hunter)。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