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去年11月5日,我正式在雪球开设了A股实盘,截至本周五(11月2日)收盘,刚好一年。在这一年里,沪深300指数从3990点下跌3290点,跌幅接近20%;同一时间内,我的盘取得了4.32%的收益。
一年4.32%的收益水平,从绝对数看确实不高,也就跟余额宝差不多。但如果考虑到过去一年A股市场大跌20%,且这个实盘一直满仓操作,能取得这样跑赢大盘、绝对盈利的成绩,笔者个人还算欣慰。
图:我的A股实盘和沪深300走势对比
开门见山讲自己的投资成绩单,就是想在实盘建立一周年这样非常有意义的日子里,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投资经历,总结提炼出投资经验,与大家共勉。
过去一年A股市场血雨腥风
用“血雨腥风”这个词来形容过去一年的A股市场,应该并不过分。无论是对个人投资者还是对基金管理者来讲,这一年的日子都不好过。
1.大盘跌幅最高达到30%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上证指数、深成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下跌了21%、30%、26.3%,这样的跌幅,在A股不到30年的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排名靠前了。
图:最近一年深圳成指走势图
2.个股的跌幅中位数达到40%
个股的跌幅感受更加明显。根据统计,截至11月2日,今年A股大约一半的股票跌幅在30%-50%,也就是说,跌幅中位数基本是40%。
更重要的是,2018年2月-11月,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连续大半年的下跌中基本没有像样的反弹。
3.将近99%的公募股票型基金录得亏损
从天天基金网平台可以看到,近一年来,在该平台销售的816只股票型基金中,仅有11只基金取得正收益,1只基金盈亏平衡,其余804只基金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也就是说,过去一年市场上将近99%的公募股票型基金给投资人造成了亏损的结局。这样的亏损覆盖面,有点超乎想象。
4.私募基金大量清盘
公募基金的结果惨不忍睹,而专业水准更高、收费也更高的私募基金,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国内著名价值投资旗手但斌先生在11月3日的微博中,转载了今年以来私募基金清盘的惨状。据称,今年以来,已经有4000多只私募基金被清盘,多个头部私募公司也有多只基金被清盘。
一般来讲,私募基金的清盘线是净值下跌30%,部分私募基金清盘线是净值下跌20%。如此看来,今年以来大部分私募基金净值跌幅超过了20%。
实盘操作败笔不断
面对这样血雨腥风的市场和惨不忍睹的基金表现,我的A股实盘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是败笔不断。在这一年里,有一多半的时间、在一多半的操作上都是亏损失败的。
1.一年中有7个月是在下跌中度过的
在过去一年中,这个实盘只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的1月、5月、7月、9月这5个月份取得了正收益,其余7个月份全部录得亏损。也就是说,在一多半的时间里,我都在忍受着下跌带来的煎熬。
2. 55%的操作造成了亏损
实盘统计,过去一年,我累计买卖了22只股票,截至目前有10只股票盈利、12只股票亏损。也就是说,只有45%的操作是赚钱的,其余55%的操作全部是亏损的。这样的买卖操作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精准的,距离那些所谓的短线高手差远了,更不敢跟那些市场上传的神乎其神的涨停敢死队相比。
3. 期间最大回撤高达18%
一多半的时间下跌和一多半买卖亏损,造成这个实盘也曾经出现大幅回撤,从今年1月到6月,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回撤达到18.25%。如果按照私募基金净值下跌20%的清盘线,这只实盘也差一点处在了清盘的边缘。
这就是过去一年的实盘操作。一多半的时间在亏损、一多半的操作在亏损。
投资中的五点宝贵经验
在99%基金亏损的市场上,一系列看似平庸或失败的操作,却产生了优秀的结果。这背后,也许有一丝的运气,但更多的是不断完善的投资体系,是对价值投资的执着和坚守。总结来看,有五点宝贵的投资经验,确保了这样优秀的投资结果。
第一,坚持将低估作为买入股票的首要依据。
否极泰董宝珍先生曾经说过,目前中国的价值投资圈正在抛弃格雷厄姆,认为只要是优秀的公司,再高的估值都值得买入。对于这样的行为,我和董先生一样,是不敢苟同的。在我自己的投资体系里,低估值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也十分赞成投资优秀公司的做法,但窃认为,以个人投资者的能力,可以判断出是否低估,但却无法真正判断出企业是否真正的优质。大多数人眼里的优秀企业,不过是新闻媒体或者投行研究报告、财务报表数据里的优秀企业。这个企业是否真的优秀,其实个人投资者并没有准确的认识。
高毅资产的邱国鹭先生在《投资中最简单的事》这本书中就指出,“下一个伟大公司不是想找就能找到的。便宜不便宜可以判断的出来,但对于伟大不伟大,真正能够判断的人不多。所以便宜才是硬道理。买的便宜才能卖的便宜。”
在我的实盘中,都是一些估值很低的公司,甚至几乎都是破净公司。比如民生银行的PE不到5倍、PB只有0.6倍,农业银行PE不到5倍、PB只有0.85倍,上海银行PE不到7倍、PB只有0.9倍,中国平安PE不到10倍、东阿阿胶和洋河股份、歌力思都不到15倍。除了少量的东方财富外,在我们买卖过的22只股票中,没有一家PE超过20倍的股票。
正是这种只买低估的做法,产生了超额的收益。在月度收益图中可以看到,当市场下跌时,我的实盘跌幅少于大盘,这是由于有低估值作为安全垫,;当市场上涨时,我的实盘涨幅又往往高于大盘,这是由于当大盘上涨时,一般总是率先开展低估值的修复行情。
在我的认知体系里,高估时买入恰恰是导致亏损的最主要原因。这样的案例,在A股历史上并不是少数。在《从东阿阿胶年报聊估值杀》这篇专栏文章中,我曾分析了高估值买入股票产生的负面后果。除了东阿阿胶外,即便是如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这样公认的优秀企业,如果投资者在2007年时以60倍PE高估值买入,直到2015年才会解套。
正是基于对高估值的警惕,我在今年上半年抵住了医药股的***,成功避免了今年7月份后医药股的大跌;也正是对高估值的恐惧,我在今年年初高位清仓了一直心仪的白酒股,成功逃过了今年8月份以后白酒股大跌。这些操作思路,在《为什么我不买医药股》《我卖出山西汾酒的理由》这两篇专栏文章里都有阐述。
第二,坚守自己的能力圈,跨越一尺栏杆。
芒格曾经说过,你不需要投资很多东西才会富有。在股票市场上赚钱,不是比谁懂得更多,而是比谁看的更准。这也正是巴菲特所讲的只需跨越一尺栏杆、不要尝试去跨七尺栏杆。
我自己的能力圈和一尺栏杆就是银行、保险、证券这三个大金融和白酒、中药这***传统文化地带。
我在一家国有银行的分行、总行有将近十年的战略研究工作历练,对银行的全面经营和各项业务发展都有比其他人更深的认识。不必看太多的报表数据,我基本上就能判断出一家银行的经营情况。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我写过大量的银行股分析文章。其中,上海银行是今年A股市场上表现最好的银行股之一,我应该是最早发现上海银行投资价值的专栏作者之一。
上海银行2018年股价走势图
我也曾经有过在券商的工作经历,因此十分熟悉券商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十分清楚什么样的券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很早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对券商行业的压力,看到了券商转型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的不可逆转方向。因此,我一直写文章分析东方财富、中信证券的投资价值,认为只有东方财富和中信证券才是A股最有价值的券商股。我甚至曾经专门为我服务的券商公司领导写过一篇推荐东方财富的分析报告。
这些投资思路,最后形成了《中小券商的寒冬远未结束》这篇文章。事实也证明,东方财富和中信证券的股价表现,远远好过整个券商行业。
白酒和中药是我认为A股市场最容易跨越的一尺栏杆。这两个行业融合了3000年中华文化,是永不凋零的行业;积聚了国内最优质的企业、最有价值的品牌,如贵州茅台、五粮液、同仁堂、东阿阿胶等等,全部如雷贯耳。对于这样确定性十分强的行业和公司,不需要太多的了解,只需要在低估时敢于买入即可。
正是对这样一尺栏杆的认识,我在今年2月份很容易看到了白酒股的高估,写出了《我卖出山西汾酒的理由》,出清了心仪的山西汾酒;同样,在10月底洋河跌停后,我再一次看到白酒股的机会,写出了《白酒股的投资价值又出现了》,并大胆在跌停板上买入洋河股份。
第三,持股相对集中、适度分散。
在《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里,格雷厄姆曾经建议投资者持股分散到大约30只股票,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和分散性。芒格则对格雷厄姆的这种分散投资方法不以为然,多次表示宁愿投几家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
我认为,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格雷厄姆分散到30家公司的投资法,有点太多了,因为个人投资者根本无暇顾及这么多公司;但对于芒格所讲的集中到几家公司的投资法,又有点太冒险,因为正如前文所言,个人投资者根本判断不了哪家是真正优质的公司,如果判断失误(这可能是大概率的事件),对个人投资的伤害是致命的,毕竟每个人的投资生涯都不长。
正是基于以上的想法,我坚持了彼得林奇所倡导的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配置策略。《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这本书中,林奇建议个人投资持有3-10只股票比较合适,这样既可以保证取得超额收益,又不会由于股票太多无暇顾及,也不会由于某一只股票遭遇黑天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我的实盘组合正是按照这样的思路配置。
在个股配置上,除去ETF外,我共持有10只股票。其中银行股合计占比61%,分散到上海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三只个股,之所以这样分散三只银行股,在《民生银行三季报简评》里专门阐述过。保险股持股占比10%,分散到中国平安、新华保险。
由于A股处于熊市,即便是强烈看好中信证券、东方财富,也不敢过多的买入券商,只是适量配置了点更强势的东方财富。这样我熟悉的金融股配置占比接近80%。白酒、中药这样一尺栏杆的企业,由于前期的估值不是很低,基本处于合理估值,因此配置比例低了一些,合计比例大约15%。这样的个股配置,没有什么精确的计算,只是个人感觉舒服即可。
正是这样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的股票配置,使我即便遇到了55%的操作失误,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成绩。因为剩下45%的成功操作,往往是重仓股配置;而那55%的失败操作,恰恰是一些轻仓尝试。这便是这只实盘产生逆转结果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坚持长期持有,拒绝频繁买卖。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史诗般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深刻地写到:“天下勇士中,最为强大者莫过于两个—时间和耐心。”我个人认为,对投资者来讲,耐心就是最大的美德。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最后一篇《安全边际》的倒数第二段就讲过,“如果你根据事实得出了结论,而且你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可靠的,那么就照此行事,即使其他人迟疑或反对。在证券领域,勇气是最重要的品德。”格雷厄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完成了估值,就要坚持持有。
行为金融学家泰勒和贝纳茨就曾实证经研究证明“投资时间越长,投资结果越吸引人”。
我的实盘数据也恰恰验证了这一点。过去一年我盈利最多的三只个股,除去洋河股份外,上海银行、民生银行几乎是全程持有。洋河股份是由于4月份估值太高才被迫卖出的。
坚持长期持股的最直接表现就是低换手率。过去一年,我的换手率一直很低,甚至不到1%。相比较而言,2017年所有基金公司的换手率高达40%,个别基金的换手率甚至超过100%。
低换手率带来的最直接好处就是节省了大量手续费成本,更重要的是,低换手率还避免了不断犯错的带来的损失成本。
第五,满仓持股,不减仓、不空仓。
一直满仓持股,也是实盘取得较好业绩的主要原因。在我的认知体系里,如果看空市场,就空仓休息;如果看多市场,就满仓等待。我个人没有所谓的仓位控制比例。因为在我看来,投资者根本无法判断短期内市场走势,投资者能做的就是判断出低估,买入-持有-等待。
主要国家的股票市场无数次验证了所谓的“二八定律”,即市场上80%的上涨是在20%的时间里完成,而这20%的时间里,最关键的也就那么三五天。如果抛掉这最关键的三五天时间,所有的股票投资结果都将变得平庸。但可惜的是,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最关键的三五天到底会什么时候发生。因此,最合理的做法是,只要发现有低估的股票,就一直满仓持股,不减仓、不空仓。
回顾我的实盘可以发现,虽然我满仓经历了痛苦的18%回撤,但在这之后,我同样满仓迎来了7月份以来银行股的大涨和最近A股的全面反弹。如果没有这样的始终满仓,谁又能提前判断出7月份后银行股的大涨以及10月底以来A股市场的全面反弹?
就像以前经常说的,如果下跌的时候不在,凭什么上涨的时候就在呢。
正是认识到自己对市场预测的无能为力,我选择了满仓等待这样看似傻瓜式的持仓态度。虽然会经历满仓暴跌的痛苦,但同样也会分享满仓上涨的喜悦。
而我相信,A股市场终将会上涨。这就是满仓持股的最主要前提。
结论
再次回顾上述五点投资经验。
1.只买低估,远离高估。
2.坚守能力圈,只跨一尺栏杆。
3.适度集中持股,不要过度分散。
4.长期持股,拒绝频繁买卖。
5.满仓投资。
这五点经验,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理论,都是一些价值投资者老生常谈的话题。
A股是个猴性十足的投机市场,很多人对于在A股实践价值投资很有顾虑,认为A股根本不存在价值投资的土壤。
希望用我的实盘可以证明:在A股市场,价值投资依然是有效的,可以大幅跑赢市场并打败99%的公募基金。
作者在雪球设有同名个人专栏。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