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讯飞(SZ:002230)近日的“同传造假”风波沸沸扬扬。既然已经路人皆知,而且公司方面已经以声明方式予以解释, 笔者也就不去太多着墨,见仁见智就好。
就本文而言,笔者更想探讨下这只热门股过去几年的财务表现,以及其中隐含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需要在前要指出的是,以下解析内容并不简单意味着着看衰科大讯飞的未来,笔者也只是通过公司基本面情况,做出符合当下事实客观的分析,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01
只增收不增利
作为曾经的人工智能第一明星股的科大讯飞曾经拥有破千亿的市值,如今的科大讯飞的光环也已经淡去了不少,市值仅为过去的一半。
百倍的讯飞似乎已经回归了价值的理性,但是这是真的么?
直接上基本财务数据:16至18年1-6月,营业收入为33.20亿、54.45亿、32.10亿,同比增长率为63.97%、52.68%;净利润为4.84亿、4.35亿、1.36亿,同比增长率为-10.27%、21.74%。
表面上看,营收这二年半已经增速迅猛,但是很明显净利润增速却是并没有带来利润的迅速增加,相反波动巨大。
2017年之前的科大讯飞,营业收入都不超过40亿,净利润不足5个亿,按照客观评价毫无疑问是一家营收并不高的小公司。
到了2017年,营业收入一下子突破50亿。但尴尬的是,2017年科大讯飞只增收不增利,净利润却从2016年的4.84亿下降到4.35亿;而2018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占去年净利润整体31.26%,但是营业收入却占到去年的58.95%。
也就是说,科大讯飞的营业收入已经到账,可是净利润却始终未完全确认。这体现出很明显的营收和利润不匹配的现象。
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科大讯飞在等什么呢?
02
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是净利润主要来源
科大讯飞的基本运营模式就是:产品研发——原型开发——通过检验——大规模销售产成品——确认收入。
作为一家时刻把高科技挂在嘴边的上市公司,科大讯飞似乎很多时候都会去强调自己的研发水平和专业性。
我们来看下16至18年1-6月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分别为3.37亿、5.96亿、4.46亿,占比营业收入为10.15%、10.95%、13.84%。
很明显,研发费用是科大讯飞AI人工智能很关键的一环,这比例在大多数高科技公司内比例说不上太低,但是笔者认为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含金量不足。
持此观点的原因主要,是科大讯飞研发对公司业绩真的帮助迄今并未显现。
先看最基本的几项:
首先,科大讯飞16至18年1-6月政府补助和投资净收益为3.27亿、0.96亿、0.9亿,占整体净利润比重为67.56%、22.07%、66.18%。
也就是说,这二年半内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始终是科大讯飞的净利润很重要的来源。
再看第二项,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问题。科大讯飞毫无疑问是一家敢玩研发费用资本化的会计高手。
16年至18年1-6月,科大讯飞研发费用资本化金额为3.72亿、5.49亿、4.70亿,占无形资产比重为34.73%、48.46%、32.84%。
其中,2017年当年研发费用资本化比重是期间内最高的,同时该年度净利润却出现了同比下降的趋势。很明显,在增收而不增利的阶段,如此高比例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是否真的符合谨慎原则?这样的疑问,也让笔者对科大讯飞的业绩真实性持有一定疑虑。
03
频频伸手要钱,心里还有股东吗
不擅长盈利的科大讯飞却有另一方面的天赋,那就是要钱做资本运作。这主要是指科大讯飞“强大”的募资能力和资本运作实力。
科大讯飞的2008年上市以来就开始频频向自己的股东讨钱,先后向股东们募资达50亿元。同时在2015年开始科大讯飞又开始了各种渠道的短期借款,先后累计可达17.25亿元。
我们不由得要问,如此“缺钱”的科大讯飞在向股东们和银行一次又一次的要钱后主要用途是啥呢?
而科大讯飞在过去10年的累计盈利不过22.67亿,累计现金分红6.76亿。也就是说科大讯飞其实募资能力早就超过了他的盈利能力,它不过是想问股东要钱去搞他那些并购大业而已。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知,科大讯飞一次又一次的问股东们伸手其实都是把钱花在了各种并购中。在要钱最厉害的2013——2018年1-6月5年半时间内,科大讯飞的商誉也从2013年年初的500多万增加到了2018年6月30日前的11.22亿,增长了200多倍。
以上种种,我们还可以参考股东权益报酬率(ROE,又称净资产回报率)进行检验。
很明显,上市之前的科大讯飞股东收益较好,因此是毫无疑问的成长股;但是由于公司持续向股东“伸手”,导致公司股权资本占比过高,从而引起公司股东权益报酬率一路走低。
科大讯飞的ROE从上市前的31.14%,降至2016年的6.88%。如果将来使用股东的资本更多,这一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