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长的牛市,美国经济到底在发生什么?

刘煜辉

2018-08-28 08:14:57 

纳指很牛,史上最长的牛市。川建国当然不会放过吹牛B的机会,扮“天照大神”,一切功劳尽收于他。


美国经济有很多专家,个人感知,供方家批判。

 


1

 


首先,之前有观点的“危机木有过去,或还会有二次危机判断”,不是太确当。


现在美帝金融系统备付金率高达 18%,金融系统杠杆率从 2008 年124% 降到了今天的81%,这种条件下不太可能出现流动性冲击的链式危机模式。


从金融周期的角度看,商业金融系统创造信用的能力,自 2014 年从周期谷底慢慢已经爬出,具备了新一轮杠杆扩张的能力。


你看看多德.弗兰克逐步松弛(放松管制),以及超常规货币金融操作的退出,代表着美帝精英决策层对金融周期的判断。



 

2

 


有可能在经历一个不一样的商业周期,数据上讲,已经是在不断刷新二战以来历次经济复苏所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目前看木有无法继续的端倪。


原因我个人感觉是,商业周期撞上了美帝对过去 40余年的全球化利益结构重大边际修正(狠一点也可以说是对全球化历史性的“清算”)的历史窗口,从学理上看,当下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核心在供给侧。


大幅度地减税,贸易战制造自由贸易的摩擦成本,以及未来旨在增强美国长期技术领先优势的方向上将进行的巨额投资,都有可能改变美国过去 30 年潜在增长和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


而由此带来的全球跨境资本的结构性流动,可能驱动美国企业部门进入资本支出的持续扩张状态,从而不断延伸商业周期的景气长度。


可能乐观了一点,但可以说这是当下川建国经济政策团队希望导入的方向。

 

 

3

 


政策的选择为什么总有极端化的感觉,有很强的边际冲击力。这就是我们一定要去体会“清算”的涵义。


为什么“清算”今天这个窗口降临,我前面讲过很多了,很系统了,很历史了,不重复。我只是具体补充一点感受。


换个角度看,美国如果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朗普经济政策目标什么也实现不了。


美国制造业不能重振,根本没法培养美国本土的产业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提升,也就没法改变中产阶级三四十年实际收入不增长、相对贫困化的趋势。


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特朗普***集团今天为什么无所不用其极,政策往往都使至极限,对他来讲都是理性的。“不极端,不成魔”,不足以去冲击已经历经半个世纪的全球化的坚硬的利益结构。


历史就是这样,当各种条件都到了孕育成熟的时点,它的选择就是一个进攻者、冲击者和破坏者。


人与资本矛盾冲突达到历史的高限值


今天美国0.1%的人所获取的收入与90%的人获取的收入相当,上一次出现相似的场景是在1929年大萧条的前夜。


所以说,历史选择了川建国。美国的“珍珑棋局”被虚竹撞开了,后面的棋全是标准答案,谁来下都会下了。

 

 

4

 


坦率的讲,今日中美毛衣摩擦,妥协的空间相对有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低调也不意味着就有多大的妥协空间。


因为双方的目标处在一个根本对立的历史时刻。我们是要保卫实现中国崛起的全球化红利,而对方是要刨全球化红利的“根”。


更确当地讲,是要冲击过去40年全球化既有的坚硬的利益结构,冲击全球现有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试图解构之并重组之。


中美之间目前存在的3750亿美元的贸易差额,只是双方谈判桌上明面上开价的筹码,并不是双方核心利益所在。


即便双方贸易差额归零,也塞不满特朗普***集团所诉求目标的牙缝,对中国也一样,三千亿美元的贸易差额对于一个体量高达13万亿美元的超级经济体来讲,比重也相对有限。


我们真正担心的是这次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供给侧的打击,对我们经济长期增长动能的损伤。


而我们经过最近十年的极端金融繁荣,传统要素成本优势丧失殆尽,体制成本近些年快速上升,最能反映体制成本的一个东西,中国土地成本的可比价格已经是美国的9倍(孙立平)。


未来三到五年,我们可能会越来越感受到,美国与世界(特别是中国)竞争人、竞争资源、抢资本、抢产业的巨大压力。令我们真正感到如芒在背的是,类似富士康在美投资设厂的事不断发生。


历史的清算。我们观察到在过去的40余年中,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几乎同时都出现了颠覆性的变化:


1、***:冷战的“铁幕”徐徐降下;2、技术:信息和互联网革命;3、金融:美元信用本位确立,金融高度内生化。



 

5

 


川建国想成功不是没有压力,可以说亚历山大。核心是“财政平衡”,巨大的挑战。



财政平衡的“自我收敛”是川建国成败之关键。


从宏观帐户平衡的角度看,川建国战略要做成自我收敛的机制(财政整固、不恶化),四个方面的政策考虑极为重要:


一是政府开支要压制,包括降低福利、行政开支;

 

二是显著降低美国在全球事务和军事防务应尽的“世界警察”责任,把帐单甩给他国,所以你理解了他为什么对盟国也那么狠,要高额的“保护费”,这都是财政压力逼的;


三是大幅改善经常项目差额(制造业回归、促服务可贸易,抡贸易大棒施压非美元货币的弾性和高估);


四是维持强油价,推动能源出口战略。所以油有可能长时间维持在一个“易升难跌”的市况下。


以上种种都是为达到之目的,不过是想把此轮经济景气扩张的成果尽可能留在美国国内,转化为家庭储蓄增加,企业利润增长,以及政府财政的整固,而不是全球化代工产业链的贸易出超。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