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多年低迷,2017年集装箱运输业的需求大幅回升,行业似乎迎来复苏。
然而,集装箱运输业所面临的风暴,真的已经散去了吗?
01
需求强劲与费率下降的矛盾
过去几年,集装箱船供过于求对市场造成不小的冲击。但从2016年底到2017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步伐的加快,引发了强劲的集装箱船需求。这无疑令业内人士感到振奋。
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尽管需求依然强劲,但集装箱运输费率却再度下跌。不仅如此,2018年还将有大量新集装箱船订单完工交付,届时市场还需要消化运力大增所造成的影响。
对集装箱运输业来说,潜在不利因素主要来自于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大量涌现。
目前在美国上市交易的集装箱船公司包括:
西斯班(NYSE:SSW)、高世迈航运(NYSE:CMRE)、戴安娜集装箱航运公司(NASDAQ:DCIX)、达那俄斯(NYSE:DAC)、全球船舶租赁公司(NYSE:GSL)、船舶金融国际公司(NYSE:SFL)以及纳维奥斯海洋运输(NYSE:NMM)。
02
2018年集装箱运输市场令人担忧
2017年1-7月,集装箱船订单状况整体表现低迷,总共只有14份确认订单以及两份期权,所有这些都只针对运输量在2,525个标准箱(TEU)及以下的集装箱船。
鉴于集装箱运输业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集装箱船东们不得不对订单进行极大的克制。
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从8月份到12月份,造船厂共接到了69份确认订单以及7份附带期权。
其中一些是针对支线运输船、灵便型散货船以及次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订单。另外,有5份订单针对运载量11,000个标准箱的运输船,6份订单针对运载量14,000个标准箱的运输船,还有20份订单针对运载量22,000个标准箱的运输船并附带了3份期权。
尽管这些订单的绝大部分要等到2019和2020年交付,但它们已经对集装箱运输的前景造成影响。
不仅如此,2018年也会有大批运输船订单得到交付。这些都是备受市场关注的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2018年即将交付的订单的影响,我们需要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年集装箱船交付情况。目前租船市场的低迷可以归因于从2014年开始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的交付。
表面上看,这些数字十分平淡,但如果分析它们所代表的标准箱装载量,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从上图能感受到超大型集装箱船的交付所带来的影响。
2015年,集装箱运输费率全线下跌近75%。尽管随后的时间里,行业整合、部分公司的破产以及需求的回暖推动费率小幅回升,但仍远低于2015年之前的水平。
为何有的分析师,会对2018年的集装箱运输市场感到担忧?下图显示,2018年预计将交付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数量,及其所代表的集装箱装载量。
可以看到:
2018年将有74艘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代表着总计1,274,862个标准箱的运载量,较2016和2017年两年的总和分别高出2艘以及62,378个标准箱。
如果加上其他类别的运输船的运载量,今年新增的集装箱船运载量将达到1,978,932个标准箱,增幅为9.5%;
即便是扣除旧集装箱损坏报废等因素,集装箱船装载量也将净增140万个标准箱。
供给侧的增长将抵消近期需求的强劲回暖。
03
超大型集装箱利用率
这些超大型集装箱船中,不少将服务于亚欧贸易航线。
由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数据显示,这条航线集装箱位利用率低于95%,这也是导致运输费率整体下跌的主要原因。2017年下半年,从上海出发的亚欧航线的集装箱位利用率平均在 90%-95%。
利用率看似轻微的下降,却会给集装箱运输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原因是为了支撑市场,集装箱运输公司不得不下调箱位预定费率,这反过来又会打压即期费率。
目前,北美、波斯湾、澳大利亚、非洲、日本和南美航线的集装箱位利用率仍保持稳定,其中北美航线的利用率接近100%,这使得亚欧航线成为最重要的指标。
上海航运交易所指出,亚欧航线的低利用率,是由于大量集装箱船投入使用,导致彼此之间的竞争加剧。由此看来,2018年集装箱运输行业的利用率,将不容乐观。
04
IMO规定对订单的影响很小
此前导致集装箱船订单大幅增长的因素中,就包括了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相关规定。
该组织制定的《国际压舱水管理公约》,迫使航运公司报废落后的运输船,并大量购买符合《2020年硫排放上限》的集装箱船,以及使用价格更高的船用燃料油。
但就2018年而言,这个公约的影响有限。
首先,超大型集装箱船不会是报废的目标,因为其成本太高并且服役时间还不长(目前平均服役时间仅有2年),船东不太可能淘汰这类运输船。
其次,新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装载量为10,300-13,399个标准箱)平均服役时间只有4年,也不太可能成为淘汰的对象。
最后,对装载量在3,000-10,299个标准箱的集装箱船而言,在2000年及之前制造的运输船,总装载量只有849,029个集装箱,而且并非所有船只都会被报废。
事实上,在2016年市场陷入极度低迷时,不少船东已经淘汰了部分船只。
由此看来,今年由《国际压舱水管理公约》带来的集装箱船订单不会很多,因此对集装箱船制造业的积极影响不大。
05
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2018年将是集装箱船最新交付周期中,最为繁忙的一年,但集装箱船制造业受到的提振不会很大。
与此同时,除非需求增速高于供应的增速,否则集装箱运输业依然将面临压力。
另外,亚欧航线集装箱位利用率的小幅下降,会对运输费率带来严重影响。由于2018年新交付的集装箱船大多数将服务于亚欧航线,这势必会导致运输费率下滑,进而从整体上影响集装箱运输市场。
近来,美国的经济数据显示国内经济状况良好,由此引发的加息预期,导致了市场的波动。
同样地,欧洲经济的增长,引发了欧洲央行加快退出宽松措施,以及加息的预期。整体而言,集装箱船运输的往往是面向零售市场的货物,而这些商品对利率较为敏感。
加息的举措会抑制这类商品的消费,进而影响到集装箱运输业。
预计2019-2020年集装箱船交付还会有所加速,这几乎没有给市场留出喘息的时间。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