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业的价值重估与百度的成长空间

富兰克凌

2018-01-24 12:12:21 


本文仅用于研究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不同的行业 技术驱动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估值方式


就传统制造业来说 产能扩张非常的缓慢 所在市场的容量和进入壁垒 往往决定行业地位 很多行业的后起之秀 往往因为国内需求旺盛 实现了巨大的技术和资本累积 行业老大老二老三 百花齐放 各表一枝

反观互联网技术企业 尤其是人工智能(AI)企业 就残酷的多得多

01

战略高地


这个行业的边际扩张成本极低 服务一个用户和服务一亿个用户 后者的边际成本更低 研发工作内容却是差不多的


这意味着 中大型企业也无法支撑互联网巨头的无边界扩张


AI是当前的战略高地 每一个点的争夺 都倾注了企业的全部资源 这是一场无比艰难的消耗战

02

超高规格战争


AI 本身是高度的资本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数据密集型企业 投入金额巨大 没有足够的数据 人员和资金 根本无法在核心赛道上坚持下来


我们能看到很多 传统 的AI技术公司 比如市值一度逼近千亿RMB的科大讯飞 市场虽然给予其高度的追捧 但是我们知道 科大讯飞已经没有能力在资本和数据两个维度进行角逐


数据在BAT 等企业手里 灵活的薪酬机制和技术驱动的文化也决定了顶级人才的流向只能向百度这类企业靠拢 A股上市企业很难有足够的尊重和自由度

03

造血能力定胜负


AI 是一个面向全球和全产业链的服务


比如 语音和人脸识别的巨大研发成本 是不可能通过手机交互完成成本回收的 必须足够可靠 足够强悍 成为行业Top 3 的可靠应用 通过智能驾驶 安保 政务服务等多个行业应用来完成收入的回流 甚至通过未来的机器人来完成


同时 新晋企业更大的困难在于融资


AI 领域是高回报高风险的行业 只有美元基金愿意给早期公司过亿美元的投入 换句话说 只有百度系的员工有可能有机会从市场上分一杯羹 更多的企业缺乏这样的事业和融资能力


1亿美元是初创企业的入场门票 100亿美元是顶级AI企业准备投入的 军火库


在这样一场巨大的持久战中 资金成本是决定谁能胜出的核心 依赖股权融资换取的资金是过于昂贵了 谷歌/百度/ 等企业 有自身的现金牛业务 场景 数据和用户 会慢慢吸收市场上主要的份额 最终就像公有云一样 寡头格局

2018年 恰好是全球资本市场集体去杠杆的一年 人民币市场加速去杠杆 整个金融业面临深度监管 创业融资的泡沫已经收缩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AI的泡沫依然在硅谷和北京之间孕育回荡 但是主要也是落点在具体的机器人和智能驾驶方面 越来越务实

整个行业的投资人除了对于国内百度系的创业者稍显大方之外 其他的AI投资金额均很难成气候 AI 的壁垒太高了 整体上就像一个综合性三甲医院 用户的需求犹如疑难杂症 短板决定了系统体验的高度和可靠性 这些没有长时间的业务积累根本无法形成这样的人才梯队

以百度(NASDAQ:BIDU)AI开放平台的核心基础技术举例 开放内容涉及 语音识别 合成 唤醒 文字识别 文字审核 图像搜索与审核 视频技术和AR 机器翻译 数据智能 知识图谱 人脸识别 结构化数据抽取等等


这些技术都是需要长年的纯投入 不计回报 只有搜索和广告业务才能支撑这样的研发投入和人才梯队 基于这些技术 才能有DuerOS 智慧家庭 Apollo开放平台 智能电视 智能冰箱 智能可穿戴设备 等等一系列终端产品

百度选择了将平台级技术开放出来之后 整个行业为之加速 但是同时 也终结了国内的基础技术的重复投入 也一定程度上消灭了行业泡沫


这便类似于开源软件 开放是一种战略选择 是领先者对于后来者的规范制定 百度选择开放平台 也告诉了投资者 谁是行业的领头羊 在高规格的技术竞争中 谁才能坚壁清野


我们随机遴选了一些估值不错的上市公司和创业项目 除了军方和政务应用 芯片层面的研发 其余多与百度构成直接竞争关系 甚至可以被百度取代


这些企业的估值多数都是数十亿到数千亿不等 这些就是未来百度的市值增长空间


大概不足6000亿人民币估值的百度 未来可以直接吸收或者挤压的市场超过6000亿的市值 这些公司还只是冰山一角 等待AI瓜熟蒂落 增长空间将更为可观

正如苹果的成长 将整个消费电子市场和手机市场的市值吸收殆尽 百度也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 持续挤压中小玩家 并形成寡头效应。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