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哪些个股值得下注?

GY_GY

2018-01-12 10:50:59 


本文仅用于研究之用 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笔者在名为掘金新能源汽车,'海尔兄弟'进入了我的自选股"的上一篇文章中,主要讨论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趋势性下投资机会:主要看好一些材料企业和设备企业,包括海源机械、海达股份这两个“海尔兄弟”。


而在那篇文章末尾,笔者也引申了其他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即未来的汽车不仅仅会越来越轻,还会越来越智能等等。至于如何实现智能?这是一个大工程,也是本文所要主要探讨的核心所在。


01

政策打头


1月5日,发改委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比例达到50%,大城市、高速公路的车用无线通信网络覆盖达到90%;


第二步,至2025 年,“人–车–路–云”实现高度协同,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基本满足智能汽车发展需要。,北斗系统实现全覆盖。


第三部,到2035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


从政策来看,对于汽车实现智能化有明显的倾向性,即更为倾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毕竟这是政府应该做的,而没有在人工智能等高技术方面做过多干扰,亦是情理之中。


02

通信设施——汽车智能化的基础


我们理解的汽车智能化,无非是实现与云端的联网,与其他移动终端的联网,实现自动驾驶。实质上这两者都需要高度发达的通信设施作为基础。


实现车联网需要通信设施可以理解,那么自动驾驶也需要通信设施?是的,不仅需要,而且是非常需要。


单车传感器对环境感知,由于受限于传感器视觉范围、环境影响等,无法做到对路况、汽车周边环境 100%精准判断。


2016 年 5 月,特斯拉公司 Model S 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发生车祸并造成驾驶员死亡,成为自动驾驶首例致命车祸,Model S 在自动驾驶状态下,由于Autopilot 系统判断错误,摄像头误以为前面卡车是路面的电子路牌,而车载雷达由于卡车底盘太高而漏判,车子在毫无减速的情况下钻进了一辆拖货卡车下方。



无人驾驶 100%安全性保证,必须依赖 V2X(车路协同技术),通过网络云端 AI 获取传统嵌入式 AI 视觉范围之外的信息。


为了保证无人驾驶 100%安全性,需要接入车联网系统,在单车智能系统达到极限之后,网络云端 AI 给汽车无人驾驶增加了一层保障,可以提前预判其他车辆的行驶地点和时间,获取视觉范围之外的信息,达到 100%无人驾驶精准判断。


2020年要实现90%覆盖的LTE-V2X 车联网专用通信标准化项目,早已列入国家重大专项。并已于 2016 年2 月启动。


 该项目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联合长安集团、中国移动集团、华为、大唐电信和上汽等共同进行建设。按照计划,该项目将在 2017 年完成标准制定、验证和技术研发工作,2018 年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推广阶段。目前实际进展低于预期 1 年左右,迫在眉睫的是确定频谱和标准。


受益于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标的不少,从大唐电信(SH:600198)到中天科技(SH:600522)、亨通光电(SH:600487)等,都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不过笔者视角中,则独独看好东方国信(SZ:300166)与金溢科技(SZ:002869)。


其中,金溢科技看点不少,众所周知的ETC龙头,确实方便不少。其背后未来更大的看点是——车路协同,作为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新能源的支撑,车路协同与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三大国家战略密切相关。



基于此,金溢科技牵头成立研发中心,以全国6000万ETC用户为基础,以智慧高速试点为契机,从营运车辆和路侧设备入手,切入点无人可比。


2017年11月,由金溢科技牵头联合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五家单位成立“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及装备行业研发中心”,旨在集合研发优势,攻克智能车路协同技术重点与难点。


联合成立机构来头都不小,股价大跌之后低位缩量,慢慢看吧。


03

北斗+高清地图


事实上光有发达的通信设施就能实现汽车的智能化吗?显然不现实。


在发改委给出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中,不仅要求2020年实现90%的LTE-V2X覆盖,还提出了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实现全覆盖。


北斗概念并不陌生,但过去一直悬而未决,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但在卫星定位长期依赖GPS的背景下,不论出于何种需要,进口替代是必然的。


按照规划,中国北斗正在向全球覆盖稳步推进,北斗三号开始全球组网,2018-2020 年将会是密集发射卫星组网的关键期。特别是 2018 年,计划密集发射 10 余颗卫星,形成一带一路沿线覆盖服务,并提高定位精度至 5 米左右,2020年实现 35 颗星的完整系统,实现全球覆盖。


北斗高精度导航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前提条件和不可或缺的基础服务。目前北斗在精度和成本上,还比不过 GPS。但是随着北斗三号的建设,加上本土地基增强系统的建设完善,北斗的精度劣势将得以补强。


12月29日中美双方签署《北斗与GPS信号兼容与互操作联合声明,两大系统实现民用信号互操作。


2017年5月初,海格通信(SZ:002465)推出北斗高精度“20厘米车道级”导航软件,将应用在小鹏汽车。该软件借助北斗高精度导航和定位,实现20厘米以内的车道口精准显示。


这是海格通信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面向智能交通需求,推广北斗系统在民用市场规模化应用。


发改委的战略提出,要建设覆盖全国的车用基础地图系统,建立并完善三维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实时动态地图数据服务。目前的普通地图导航能将车辆位置精确到数米之内,而高清地图则可以精确到 10cm 的级别。


未来,包含更多细节的高清导航地图将成为每辆智能汽车的标准配置,其渗透率将稳步提升。


这方面不用说,四维图新(SZ:002405)从技术上和市场份额来说都有优势,但前期一波上涨后估值高企,还需要业绩的支撑,有点低配版“科大讯飞”(SZ:002230)的意思。


04

人车交互还需要更智能


在人车交互方面可以借鉴人机交互,人车交互目前也仍主要停留在人与屏幕的交互,语音交互仍在推广中,而在这方面,科大讯飞毫无疑问是NO.1。


科大讯飞在汽车领域的落地的产品可以暂且被分为三种。


一种是后装市场的硬件,如果在智能音响的试水一样,2017年年 8 月发布「小飞鱼」车载智能语音助手,目前京东评价仅500+,实际销量不会太高。



小飞鱼通过蓝牙和手机连接,依靠手机网络接入科大讯飞服务,同时依靠 FM 发射功能连接车内音响。它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降噪,提高语音识别率。这可以看做是科大讯飞对后装市场的一次「试水」。


第二,科大讯飞会扮演 Tier 2 供应商的角色,间接向车企提供智能语音技术。目前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已经在 200 多款车型累计 1000 万辆车上落地。


当然,这种合作模式注定不能彻底发挥出科大讯飞的技术特长,毕竟中间还隔着一个车机供应商,太受限,所以诞生了第三种「软件+硬件」解决方案。


下图是科大讯飞所服务的车企,其中还包括蔚来和威马。



第三种是科大讯飞直接向车企提供车机,定义整个车机系统,同样内置了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在奇瑞艾瑞泽 5 上,搭载的就是由科大讯飞提供的车机系统,其中包括用于语音识别的降噪模块。


下图为科大讯飞的新一代前装车机产品「飞鱼智盒 1.0」,已经有车企采购,预计18年量产:



实话说并不看好科大讯飞的前装市场前景,这类似于手机的操作系统,科大讯飞过去做硬件和软件的经验来看,并不乐观;同时,在内容提供上,科大讯飞手里并没有拿得出手的资源,比如音乐、视频资源,这方面阿里与荣威的合作要好很多。


不过科大讯飞也有其独到的地方,科大讯飞和供应商、车企越走越近,合作正在走向”深度“和”定制化”。


比如科大讯飞和高德的深度合作,通过语音指令可以优化导航使用体验,除了设置目的地之外,还能问导航更多问题,包括:路上有多少个红绿灯?前方怎么走?还有多久能到?


再比如你可以通过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在一辆传祺 GS8 上用语音点火,甚至连一键启动按钮都不用按了,说明车企在开放更多的权限。如今,用语音调节天窗、座椅和空调,已经成为不是什么新鲜功能了。


同时,科大讯飞还在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图像理解领域进发,对于未来有清晰的规划。



上图横轴是理解环境,纵轴是理解人。目前,科大讯飞已经在做的包括:互联网服务、场景连接、智能交互和视觉驾驶辅助,依托的载体就是“飞鱼 2.0”。


科大讯飞给飞鱼 2.0 的定义是“面向未来的汽车智能交互系统”,继续以最拿手的智能语音为切入点。在用户端,向车主提供更智能的车机系统,接入一系列信息娱乐服务。


越来越智能的汽车将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乐趣,也值得投资人更加深入了解,此文抛砖引玉,望大家多多交流。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