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仅供研究参考,不构成交易建议
本月初登陆A股的璞泰来(SH:603659),是最近一个时期这批新股中,最值得关注的个股之一。
说起这家公司,便无法绕开即将IPO,并或因此创造创业板市值纪录的世界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CATL),以及消费锂电池软包巨头宁德新能源科技时代(ATL)。
2016 年宁德时代、ATL 在锂电池市场的份额全球排名分别为第五、第六名。
宁德时代 2017 年 1-8 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总计 3.27GWh,市场份额高达 28.2%,国内排名第一。
ATL的消费类软包锂电池已做到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接近50%;而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虽然只踏入5年,也已经做到全球第三。
(注:有关宁德时代与ATL的关系,请见文后背景资料:宁德时代与ATL 创业史)
从2011年成立到本月上市,璞泰来花了仅仅不到5年时间,这和公司作为宁德时代和ATL核心供应商,能赶上这股新能源锂电池产业东风,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从2014年到2016年,ATL和宁德时代的销售占比都站到璞泰来全年消售收入的50%左右。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像比亚迪,LG化学,三星SDI这样的全球新能源电池巨头也都在璞泰来的主要销售名单中,足见璞泰来作为新能源电池高端供应商的实力。
其次,核心高管很多都直接在ATL公司核心技术部门担任过高管。
包括公司总经理陈卫先生曾就职于 ATL,任副总裁,在 ATL 任职时间超过 10年,拥有公司总股本11%;
公司研发总监方祺先生曾就 职于 ATL(任研发高级工程师)、杉杉科技(技术中心主任);
公司监事会主席刘芳女生曾就职于负极材料行业巨头上海杉杉,任副总经理,任职时间超过 10 年;
公司监事、子公司东莞卓越总经理王晓明先生曾就职于 ATL,任部门经理。
新能源电池这股东风到底有多强,我们只要简单的看一看璞泰来的业绩,就能够领略一二了。
2014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04 亿元,净利润 0.45 亿元;截止公司 2017 年三季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5.50 亿元,同比增长 40.2%。
近四年平均年复合增速达到 67.2%;公司实现净利润 3.24 亿 元,同比增长 68.3%,近四年平均年复合增速达到 117.6%。
公司的四年来,销售净利率逐步攀升。2013 年,公司的净利润仅为 4.42%,得益于下***业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促进,2016 年,公司的净利率已经提升至 21.09%。
公司毛利率一直处于高位,维持在 30%以上的水平。
且单从负极材料的毛利率来看,公司子公司江西紫宸的毛利率居然超过了行业龙头贝瑞特和杉杉股份。这充分说明了璞泰来产品定位于高端用户,技术质量之高。
从公司的营业收入拆解来看,负极材料这块占比持续提高,成为拉动公司业绩的最大一块业务,截止2017年1季度,占到公司总收入的74%。
而公司锂电负极材料业务依托全资子公司江西紫宸实施。
2016 年公司出货量达 16080 吨,公司负极材料业务贡献收入 10.52 亿人民币,2017 年上半年公司负极材料业务收入 6.31 亿元。
公司国内市场份额继续提高至 14.8%,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 10.5%,名列全球第四,仅次于贝特瑞、 上海杉杉、日立化成。这三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占到了全国55%的产能
2016年,负极材料业务产能13000 吨,产量 18228吨,产能利用率高达 140%;
相信不仅是江西紫宸一家遇到了产能爆表的问题,其他两家中国负极材料龙头贝瑞特,上海杉杉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
行业中的龙头几乎全部都在急速扩建产能。2016 年我国负极材料产量全球占比 70.84%。预计这个比例还将快速扩大。可以说负极材料这一块现在处于白热化的跑马圈地时期。
而在负极材料巨头快速扩建产能,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负极材料的价格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从去年下半年7月开始开始,由于上游原料针状焦,煤焦油等原料大涨,中低端负极材料由于承受不住压力,纷纷开始大涨,但是处于急速扩张中的高端负极材料却出现了下降。
要知道,垄断高端负极材料的贝特瑞、杉杉集团和江西紫宸,占据着中国负极材料55%的产能,拥有极高定价能力。
行业巨头在此次原料涨价的背景下,通过下调价格来进一步挤压中小竞争者的利润空间,迫使部分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淘汰出局,从而加速行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
相信经过行业洗牌后,负极高端材料必定量价齐升,相关公司的业绩一定能大大受益。
在本次璞泰来募资的项目中:募集资金 60%的6个亿用于负极材料扩建项目,将新增产能 2万吨,建成后预计达产进度为第一年 40%、第二事年 70%、第三年 100%。 有望第一年就给璞泰来带来1亿的净利润。
这样算下来,保守估计璞泰来明年的净利润也在5.5亿人民币。
弹药箱里用来增加业绩的武器还有很多:
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20%)锂电池涂布机,包揽了行业巨头 ATL 90%以上的涂布机由公司供应。
深圳新嘉拓 2014 年在中国锂离子电池前端设备企业排名中位列第二,市场占有率 11.2%;
2015 年中国全部锂电设备产值排名中位列第三,市场占有率 4.62%;
2016 年在中国锂电池设备竞争格局中排名第三位,市场份额为5.2%。(2016 年开始,不少龙头企业开始了并购,比如科恒股份收购了浩能科技,赢合科技收购深圳雅康,行业整合步伐加快。
2016 年度公司涂布机产能 300 台,当年实际产量 284 台,产能利用率高达 94.67%,近三年的产 能利用率也都维持在高位,面临产能不足的现状促使公司加速扩建计 划的落实。
所以本次IPO募集资金 20%用于涂布机扩建项目,将新增涂布机产能 230 套/年,按照公司涂膜机的平均毛利来算,将给公司增加将近5000万的净利润。
另外公司的第三,第四大业务,涂覆隔膜,铝塑包装膜,虽然现在仅占公司收入的个位数。
但是这些子行业国产化率都很低,璞泰来的子公司东莞卓高专注的涂覆隔膜代和东莞卓越专注的铝塑包装膜都带表了未来技术方向,国产替代的产业大趋势,业绩也增长飞速,未来的增量空间也大有可为。
下游巨头未来几年计划加速扩张,争夺世界新能源电池行业话语权
国家提出在 2020 年,动力锂电池产能 100GWh,扶持一家超 40GWh 的锂电企业去争夺全球新能源电池话语权, 国内锂电巨头 CATL 和比亚迪都想要扩产拔得头筹。
CATL 希望在2020年产 能达到 50GWh,比亚迪达到40GWh累计总投资将达到 300 亿人民币
单根据宁德时代的IPO申报材料,IPO募集项目这一项中,动力电池项目设备购置及安装 67 亿元,储能项目设备投资约 10 亿元, 预计设备投资在 77 亿元。
若 50GWh 产能投产,将对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结构件有着显著需求,预计将 拉动正极材料约 160 亿元、负极材料约 27 亿元,电解液约 37 亿元,隔膜约 38 亿元。
同时, 对结构件约 50 亿元需求。产业链将显著受益CATL 本***规模扩产。
有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样的产业巨头未来扩张预期,无疑上游的材料公司业绩高增长将得到保证。
背景资料:宁德时代与ATL 创业史
2016 年宁德时代、ATL 在锂电池市场的份额全球排名分别为第五、第六名。
宁德时代 2017 年 1-8 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总计 3.27GWh,市场份额高达 28.2%,国内排名第一。
ATL的消费类软包锂电池已做到全球第一,市场份额接近50%;而在电动汽车电池领域,虽然只踏入5年,也已经做到全球第三。
中国的新能源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一直到今天甚至有机会弯道超车,去争夺世界新能源电池龙头地位,这里作者实在忍不住要介绍一下ATL和CATL这两家公司传奇的创业史:
1999年,ATL正式成立,并在广东东莞成立工厂,主要业务方向是软包聚合锂电池。相对于索尼、松下等硬壳、圆柱形电池,ATL就是靠软包聚合锂电池打了天下,
说起ATL最初的技术技术,可谓血统纯正,是ATL成立以后,创始人曾毓群带着资金飞到美国,从大名鼎鼎的美国贝尔实验室购买到的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
这也让ATL的技术,获得了诸多大手机品牌的青睐。
但买到技术后,ATL发现,贝尔的技术做出来的电池容易鼓包变形。当曾毓群再去询问贝尔高层,得到的答案是确实如此,贝尔对此也没有解决方案。
当时全球二十几家企业购买了专利授权,但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后来ATL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攻克了这个新能源电池界最棘手的技术难关。
曾毓群从美国回来后夜不能寐,从如何能够提高电解液沸点这个关键技术入手,让生产电池溶液的企业弄出了七个新配方,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主研发,终于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
聚合物电池凭着可以随意改变电池形状,为客户量身定制电池的特性。加上本身过硬的技术,ATL开始不断赢得国内手机厂商的订单,一步步发展做大。
2004年,苹果找上门,ATL为他们解决了当时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据悉,ATL为苹果的一款MP3供货,共计1800万多个。
随后,随着苹果进军智能手机行业,ATL也顺利成为iPhone电池供应商,直至今天。
上天就是眷顾着这些极端勤奋,敏锐,又拥有着***的有准备的天才创业家,2016年ATL迎来了从创立以来最大的机会。
2016年三星的“手机电池爆炸门”事件爆发,事故爆发后, ATL 接替三星旗下电池制造商 SDI 成为 Note 7 的核心供货商,从此ATL消费电池龙头的地位越发不可撼动。
2008年,ATL在宁德市创办了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打造全球最大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从规模上来说,ATL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电池供应商,2015年的营收高达百亿元。
如今,ATL已经是高端智能手机首选的电池供应商,三星、苹果、华为、OPPO等企业都是ATL的客户。
由于创办之初,各种艰辛,ATL这样一家民营自主创业的公司,虽然人员,技术都是在中国本土自主发展的,最后因为融资困难,吸引大量风投的过程中被日本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制造商TDK(新科母公司)控股。
曾毓群怀揣着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电池这个梦想,在2011年再次踏上了二次创业之路,这个从福建宁德走出来的农家孩子,又一次踩准了时代的浪花,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趁着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车的东风,2011年 ATL的动力电池部门被拆分出来, 在宁德成立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ATL),经过多次股权整合成为纯中资控股的民营公司。
并在短短6年内,就做稳了动力电池世界前三的位置,拿到了北汽、吉利、长安、一汽大众,宝马等乘用车企业的订单。
今天中国人终于可以说中国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人才做出了中国人自己的新能源电池世界龙头。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