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复材:打破国际垄断的碳纤维龙头

蔚伦

2017-09-20 06:56:22 


今天要说的这只新股是9月初登陆A股的光威复材(SZ:300699)。


关于这家公司,主要关键词有三,分别为:碳纤维龙头、军工明星企业以及高毛利率。


有关碳纤维,当今已不是新鲜词。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产业长期以来均受制于外国技术垄断。正是光威复材的挺身而出,在多个型号级别的产品上实现了国际突破,并以此在我***工界成为了荣耀般的传奇存在。


关于这一点,以下一个侧面可以印证:


2017年4月22日,光威复材的创始人陈光威因病逝世。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等分别发来唁电或敬献花圈。病重期间,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国防部长常万全分别通过各种方式转达慰问和关怀。


公司简介


光威复材前身是威海市碳素渔竿厂,设立于1992年2月5日;后改制更名为威海光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改制发起人为光威集团、中信合伙、威和合伙、光辉合伙、光威合伙、拓展合伙。


公司控股股东为光威集团,陈亮先生和王言卿女士为共同控制人,二人合计持有光威集团 79.77%股权。




公司是目前国内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之一。


主要产品包括碳纤维、碳纤维织物、碳纤维预浸料、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及碳纤维核心生产设备等,不同系列碳纤维产品均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


由于碳纤维材料在国防、交通、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光威复材投入了大量成本,逐步突破了碳纤维工业化生产的核心技术,掌握了研发和制备先进性能碳纤维的能力,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为民族碳纤维材料发展赢得一席之地。


2002年,公司开始研制碳纤维,经过三年努力,突破T300级碳纤维工程化关键技术,公司GQ3522碳纤维各项指标达到T300级水平,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碳纤维工程化企业,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公司主要客户为军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军品材料销售,产品最终用户为军方。


目前公司已具备将核心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的条件,正在推进相关核心技术在民用领域中的应用。


行业状况


就全球市场而言,日本是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国,日本东丽、日本东邦和日本三菱丽阳三家企业,目前拥有全球丙烯腈基碳纤维50%以上的市场份额。


碳纤维的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基本上处于寡头市场。


我国碳纤维的需求超过全球需求的四分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碳纤维产能却很低,总体上处于有产能,无产量的状态。


2016年,我国的产能设计是1.8万吨,但实际产能只有4600吨左右,其余全部进口。


造成我们产能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碳纤维行业是一个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长期处于日本和欧美的技术封锁。另一个原因则是,生产成本的居高,使得很多厂商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宁愿减产而避免更多亏损。

这种情况,在当前出现了趋于缓解之势:为实现军事和民用重大装备的自主保障,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多项产业政策支持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同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亦均加大了支持力度。


【点击可看大图】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用量,当前已成为衡量军用装备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国际先进的军民用飞机中,复合材料用量持续增长,主要应用部位包括整流罩、平尾、垂尾、平尾翼盒、机翼、中前机身等,波音 B787 的复合材料用量超过了 50%,超越铝合金成为用量最大的材料,飞机正进入复合材料时代。


除航空航天外,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还有风力发电叶片、建筑(管道)补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未来几年,这些工业化的应用将带动碳纤维行业需求大增。


另外,我国碳纤维行业总体技术尚不成熟稳定,产品质量及性价比相对较低,综合以上因素,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碳纤维行业在自主研发有所突破的情况下,产量将会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 2017 年能接近 5,500 吨,到 2020年有望达到 7,000 吨。到 2022 年,我国碳纤维产量将超过 1.3 万吨。

 

主要产品


碳纤维:公司主要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已规模化生产的主要产品为 GQ3522(T300 级)高强型碳纤维;


同时成功研制了以 GQ4522(T700 级)高强型、QZ5526(T800 级)高强中模型、QM4035(M40J级)高强高模型等为代表的碳纤维产品。



碳纤维织物:碳纤维织物是通过连续碳纤维的相互交叉、绕结等构成的片状材料,按生产工艺的不同又分为机织物和经编织物。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平纹、缎纹、斜纹等各类型碳纤维机织物及经编织物。


【点击可看大图】



碳纤维预浸料:预浸料是原材料和最终复合材料制品之间热压罐、模压、袋压、卷制等工艺中极其重要的中间材料。


预浸料生产已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工艺技术,实现了生产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是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单向碳纤维预浸料、单向玻璃纤维预浸料、碳纤维机织物预浸料、碳纤维经编织物预浸料、玻璃纤维机织物预浸料、玻璃纤维经编织物预浸料等。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碳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是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以树脂等作为基体材料,经过复合制成的结构或功能材料。


【点击可看大图】


公司 2016 年碳纤维产能共计 327 吨,其中 T300 级产能 176 吨,已经稳定供货十年;T700 级试运行 2 个月产能 46 吨,年化产能 276 吨;T800级产能 105 吨,处于工程化应用验证阶段。


竞争力


光威复材作为国内碳纤维行业龙头企业,主持制定了《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国家标准(2011年发布)以及《碳纤维预浸料》国家标准(2013年发布)两项国家标准。


公司科研实力突出,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包括科技部863计划项目、国家发改委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在内的70余项高科技研发项目。


光威复材拥有“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碳纤维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光威碳纤维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山东省碳纤维增强耐高温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院士工作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多个国家和省级研发平台。


公司在碳纤维领域除了T1000的高强度还不能量产外,其余的型号技术水平均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其中T800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最大客户是军方,军方对于价格不敏感,主要考虑的是实用。随着我***费的不断增长,公司产品前景非常明朗。  


从公司管理层情况亦可看出技术领先、客户重视之势:


2017年4月22日,光威复材的创始人陈光威因病逝世。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等分别发来唁电或敬献花圈。病重期间,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国防部长常万全分别通过各种方式转达慰问和关怀。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司在我国国防军工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李书乡是公司现任董事长,1995年进入光威,碳纤维国家领军人物,公司的技术带头人。


有关公司的竞争力,从其毛利率也可见一斑:2014-2016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分别为45.0%、51.9%和61.0%。2017H1公司的毛利率为59.7%。


毛利高的原因只有一个——技术壁垒的存在。

募投项目


公司此次通过上市募资11.5亿将优化碳纤维产品结构,大幅提升生产能力,改善现金流状况。主要投向三个方向:


1、军民融合高强度碳纤维高效制备技术产业化项目,新建 PAN 原丝高效制备生产线和与之配套的预氧化碳化生产线,形成 2,000 吨/年左右碳纤维(12K 碳纤维 T700S、T800S)生产能力,优化干湿法纺丝技术,能够大幅降低公司碳纤维单位生产成本、


该项目产品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包含体育休闲用品和汽车工业以及风电、压力容器、建筑补强等领域。


该项目采用干湿法纺丝工艺生产高强度碳纤维(公司现主要采用湿法纺丝),能够大幅降低公司碳纤维单位生产成本,优化公司产品结构,为公司产品向民品领域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2、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产业化项目,采用湿法生产高强高模型碳纤维,新建石墨化生产线一条,形成 20 吨/年 M40J 级/M55J 级碳纤维生产能力,开拓下游航天领域及高端民用领域市场。


该项目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民用飞机、军用飞机、直升飞机、通用航空、其他宇航器等)以及高端体育用品(高尔夫球棒、高级渔具等)


该项目采用湿法方式生产高强高模型碳纤维,优化产品结构,为公司向航空航天以及高端民用奠定基础。


3、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项目是公司在现有民用复合材料研制领域基础上向更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的延伸,研发内容包括 M55J、M60J、T1000 级碳纤维)的工艺技术、关键设备、检测方法等方面研究,以加强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高端复合材料的技术和工艺研究。


国内航空航天高端复合材料市场主要集中在主机场,未来需求和产能之间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


【点击可看大图】


该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公司提高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和现场技术服务的能力,并逐步向航空、航天等先进复合材料高端应用领域方向发展、


为公司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使公司具备先进复合材料的制造能力并为通过试航认证奠定坚实基础。


使公司具备科学系统的对碳纤维力、织物、复合材料等的评价与表征能;同时,通过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建立针对高端应用领域先进复合材料技术研发团队。

 

风险提示


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下游应用领域的特点决定了客户集中度较高,报告期内,公司向前五名主要客户的销售额占营业收入比例各期均在 60%以上,可能给公司经营带来一定风险。


另外公司军方型号产品研制需经过立项、方案论证、工程研制、设计定型与生产定型等阶段,从研制到实现销售的周期较长。


根据军方现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只有通过军方设计定型批准的产品才可实现向军方批量销售。


如果公司新产品未能通过军方设计定型批准,则无法实现新产品向国内军方的销售,将对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点击可看大图】


来源:中泰证券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

回顶部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