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大家电话交流时还说整体依然不看好创业板,7月27日就来一根放量长阳,很是尴尬。
当然一天反弹,并不代表趋势的确立,创业板从高点的下跌中,也出现了多次不同级别的反弹。
问题的核心是中小创业板块持续下跌的原因是什么,而这些原因目前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吗?
多空交锋
一、先试图列举创业板下跌的理由:
1)IPO会持续高速发行;
2)减持压力大;
3)估值和业绩增速不匹配。
前两点中,IPO发行依然以每周9家的速度在持续;减持对市场情绪的负面影响最近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多只股票之前出现闪崩,草根观察情况有可能还会恶化;结构化产品陆续到期,大量定增产品,信托结构化单票产品面临流动性风险,市场已经出现个股7折找大宗无人问津的情况。
只有第三点,由于创业板持续下行,目前平均估值已经下降到FWd PE 25倍。
由此我的判断,板块并没有看到整体反转的基础,而少数个股开始有介入机会。
二、再来分析下昨日市场给创业板大涨找的理由:
1) 证金再入创业板(苏交科,昆仑万维)。
然而,我们从盘后龙虎榜可以清晰的发现,这两只票依然是游资借题发挥,机构跑路的节奏。
【点击可看大图】
2) 政府鼓励双创。但读完全文无实质亮点,至少我这么理解。
3) 监管层央视节目谈及直接融资等同于IPO是误解。但我的理解这一点没有太超预期。
我的理解
我的理解,大涨是对前期极致仓位调整的一次修正,而上述的消息面成为推动的催化剂。
我们来看公募持仓(虽然不是市场全貌,不过看趋势可以反映一部分市场情绪),引用策略组对公募持仓分析如下:
(当然,7月由于经济数据超预期,机构对周期,尤其是钢铁煤炭等板块已经有比较大幅度的加回,但是中小市值的仓位应该依然是下降中。)
1) 中小市值股票重仓仓位继续下降,创业板仓位占比已经回落至2013年底时的水平。
创业板重仓仓位连续5个季度回落,下降至15.2%,已经基本回到2013年底时的水平;中小板重仓仓位也是最近7个季度以来首次降至30%以下。
2) 加仓消费、科技硬件与金融,尤其是大市值龙头股最受青睐。
偏消费的价值白马股仍受主动基金管理者青睐,家电、食品饮料的仓位占比自2015年底以来持续上升。
但需要注意的是家电行业仓位已经创下历史新高(目前为8.0%)。
一季度基金持有家数排名前三的格力、五粮液和茅台,在二季度继续获得基金增持。尤其是格力和五粮液的二季度增持家数,位列所有上市公司的第二和第五位;
受二季度流动性偏紧和金融监管力度加强影响,保险和大市值银行股也是基金增持的主要目标,其中中国平安二季度基金净增持88家,位列净增持榜首。
太保、新华保险以及银行系的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也位于净增持前列。
另外景气度较高的新能源及科技硬件类白马股,如中兴通讯、大族激光、天齐锂业、欧菲光等也有较多净增持。
3) 减仓周期与成长。
今年一季度时受强劲的经济数据影响,主动偏股型基金在中上游周期性行业的仓位上有所提升,如有色、煤炭、建筑建材等。
但二季度来看,主动基金管理者整体受对经济偏悲观的预期影响,周期性板块尤其是建筑、化工、机械等行业仓位明显下降,中国铁建、中钢国际等位于基金净减持家数前两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受房地产调控持续影响,地产板块仓位已经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计算机、传媒互联网、通信等偏成长类的行业仓位继续下降,目前仓位已经基本回到2013年上半年左右的水平。
如何应对?
我猜不准目前是否是创业板的绝对底部(也没有意义),但是确定性很高的是上半年扎堆漂亮50的简单盈利模式不可持续,蓝筹—周期—成长需要更加平衡。
但有一点,市场对业绩盈利的关注一定依然是核心择股标准。而中小创业板块之前的调整,已给该板块业绩质地向好的公司带来抄底机会,从目前证金买的票来看也是绩优股的代表。
下半年孤立的看板块意义不大, 30倍的海康好一定比25倍的东方国信更好吗?
最后我们看一下估值
先看板块的估值比较:
目前的几大指数的动态估值:沪深300 ,12倍,中证500, 21倍,中小板综25倍,创业板指数25倍。
【点击可看大图】
再看这几天创业板涨停个股的增长和估值,不知道大家从万达信息,全通教育的业绩里有没有看到反转的迹象,反正我是没有。
还请注意,表内的的动态PE是Wind里的consensus数据,还没考虑中报后的一波下修。
但是也有一些公司Q1已经重回高增长,包括苏交科,其实业绩非常稳健,性价比不错。
【点击图片可看大图】
总结陈词
我的建议是下半年消费蓝筹,周期,成长配置上需要更加平衡。
对周期的判断,我认为市场对经济依然偏悲观,地产基建投资持续超预期的概率还很大,部分中上游去产能的进程也可能会超预期。
对于成长,过低的配置面临的上行风险在加大,市场会在洼地里找阿尔法, 应该适当加大配置 。
而消费蓝筹,更多是时间换空间。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