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对于美国股市是一个让人震惊的大跌日子,美股市场全天下跌460点,达到了一种市场价格修正状态。
接下来的第二天,股票市场大幅反弹回到16,142点。一些投资者决定忍受这样的波动及其带来的损失,赌注股票市场的风暴性波动最终会散去,有一些投资者在惊慌之中抛出了所有持仓股票。
但是历史告诉我们,那个时候抛出股票是个错误行动。
让我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投资者经历的损失最大?
根据美国投资规划公司SigFig公司的分析。在三年前美股市场的这次***动影响了人们的长期投资收益表现。
SigFig公司的研究发现当时有20%的投资者决定减少他们在股票,共同基金和ETF投资上的风险敞口,他们减少持仓90%甚至更多。这些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表现最为糟糕。SigFig公司的研究员指出:
“那些最为惊慌的投资者-那些削减投资持仓90%以上的人-在所有投资者的12个月收益表现比较中最为糟糕。这些投资者的投资组合截止到2014年8月21日之前的12个月的回报率为-19.3%,而那些在市场***动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并忍耐坚持到当年8月21日的投资者的收益率为-3.7%。”
惊慌抛售的结果几乎永远是错误的。
对于市场的突然变化以情感来反应常常有消极的结果。那些在股票价格下跌中更容易惊慌的投资者通过匆忙的抛售而永久地锁定了他们的损失而不是躲避了损失。
密苏里大学教授Rui Yao最近的研究报告对此有更深入的解释。Rui Yao细致研究了投资者在2008年市场大变化时的投资行为。她发现投资者越脆弱,他们就会越惊慌,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投资亏损。
例如,那些遭受裁员或者没有储备紧急备用金的人是最先开始惊慌抛售的。Rui Yao还发现,那些即使不是非常脆弱的人也犯“惊慌中抛售”这一错误。
Rui Yao在报告中指出那些没有马上消费需求的投资者原本应该能沉稳一些,但是这些人也在抛售,他们本不应该过度紧张的。
所以,为什么那些财务状况不错的人与经济条件不太好、非常脆弱的人的投资表现一样呢?Rui Yao 指出这不是金融中的变量,而是一种心理学反应:厌恶损失。
什么是厌恶损失?
科学美国人杂志这样描述厌恶损失的:假设一个朋友要和你进行猜钱币正反面的打赌。如果钱币落地正面朝上,你得到20元;如果钱币反面朝上,你输掉20元。
研究显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这一赌注中要承受来自损失的痛苦和来自收益的压力,而来自损失的痛苦感觉要比来自收益的压力大一倍以上:
换句话来说,潜在损失的的心理影响大于潜在收益的心理影响。
在1979年,心理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发布了著名的心理学研究:“前景理论:在风险之下做决定的分析”,这篇文章分析应用了投资者中普遍存在的厌恶损失理论。
美国投资百科是这样描述前景理论的:
“前景理论认为个人更愿意在可以预知的收益基础上做决定而不是可能的损失基础上做决定。”这也是“厌恶损失理论”。
简言之,如果人们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涉及到可能的收益,一个涉及到可能的损失,那么人们更愿意选择前者。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也从此将更大的收益的机会砍掉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卢梭•普德拉克(Russell A. Poldrack)在2007年的报告中,从神经学的角度研究的损失厌恶行为。
他对参与研究的对象的脑部活动进行监控,他和他的研究同事发现当人们在评估可能的损失的时候,大脑在处理价值和回报的区域相对“平静”。普德拉克这样总结他的发现:我们发现人们在涉及到回报增加的可能性时,潜在的对损失的担忧和恐惧增加更多。
这样的研究对于投资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人们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可能不是将利益最大化,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当在做关键投资决定时,聪明的价值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指导自己投资时依靠的是数据而不是个人情感。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