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港通”、“沪港通”之后,南下资金蜂拥至港股市场,在前几期文章中我们发布了“auia”在港股的投资经历, 今天继续为大家推送第八篇。
往期回顾:
《我不成功的港股投资(一)》、《我不成功的港股投资(二)》、《我不成功的港股投资(三):与老千股结缘》、《我不成功的港股投资(四):牛股做丢了》、《我不成功的港股投资(五):在港股投机的大捷》、《我不成功的港股投资(六):梦碎周期股》、《我不成功的港股投资(七):环保股也不是避风港》
原计划写篇港股的反思文章,其中会有威胜集团这只让我摔了个大跟斗的票。这次的跟斗是如此之痛,以致我不愿意再回顾。
平静下来以后,觉得疼苦的事情不写,愉快的总可以写写吧。
于是我又打开交易记录,IGG就冒出来了,这是我在港股市场收益最大的一只股票(不是我炒股以来收益最高的票,收益最高的是A股的首创股份)。
最早知道IGG是它2013年在创业板上市的那段时间,我还以为是“EGG”,很奇葩的名字,短短时间上涨了2倍多。那时候以为它是老千股,福建股、国内没有太多信息,很容易让人误解。
最早买IGG是2015年3月31日,那时科网股突然就涨起来了,IGG是龙头。
我大致看了下,初步判断它不是老千股,就以4.78元下单买了一小部分。幸福来得太突然,4月8日IGG涨了30%,次日继续上涨25%,手中那点筹码几天就接近翻番。
可是,我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股价就下来了。我心有不甘啊,就在4月15日以6.27元加了仓,随后就开始了一段乱七八糟的买卖,全是错的,只好在6月26日将仓位清掉,倒亏了5%。
心理不平衡的我在7月3、4日港股大跌的日子里火中取栗了一把,这次成了,弥补了前面的亏损后还赚了一点。
9月份,IGG的股价跌到了3.3元,我买了,心态不好的我却在一周后以2.88元的价格卖在了低点,总体又亏了。该剁手啊。
贼心不死的我在11月又以3.22元买入了,并成功以3.38元那段时间最高价卖出,这次终于又扳回来了。在16年1月份也成功炒了一把。
这个时候,威胜集团开始毫无征兆的大跌,我卖出了手中的所有筹码,开始填入了威胜集团这个大坑中。IGG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到了威胜集团这段刻骨铭心的痛苦回忆中。
还是无可避免的要谈到威胜集团,那就干脆详细说说。我从2014年开始一直持有着威胜,2015年末前也一直是赚钱的。
我对其有自以为是的信心,它是电表行业的龙头老大,质量公认是最好的,这么多年来的市场份额也都是最高的。
我认为电网行业的智能化仍会持续,它向配网设备的扩展也会取得成功。
可是,12月末股价毫无征兆地从9元多跌到5.8元。我寻找了所有能找到的新闻,并问了业内人士,都没有得到利空消息。我不信邪,股价已经跌了一半了,又没有利空,该补仓啊。
于是我开始一路补仓,越跌越买直到满仓。股价一口气跌到了3.11元,这时候我的账户亏损了45%。我的心都死了,那种无助感刻骨铭心,既没有筹码补仓,也没有勇气砍仓。
我严重怀疑自己,还有何颜面炒股?我在工作、生活中也回避一切与股票相关的话题,回到家还要当做若无其事的样子,害怕被问起。我选择做起了鸵鸟。
在大半年的煎熬中,看着@灰色钻石成功的抄了底,愉快地赚到了50%的利润,我心里五味杂陈。
终于,我受够了,痛定思痛,下决心在2016年8月1日将仓位全部清空,清仓价4.48元,满仓亏了27%。那一刻,我的心终于解脱了。
威胜的坏消息是在跌到3元多的时候出来的,国家电网2016年的智能表招标规模将下降,更要命的是威胜的份额还出现了下滑,三星电气占据了第一名。情何以堪啊,凭什么对威胜充满信心?
交了昂贵的学费,上了一堂疼苦的课。我醒悟了,谁都无法看到企业的全貌,企业老板也不能,我又怎能例外。我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
1、忽视了工业品的周期,国网智能表已经搞了很多年了,存量已经很多了,南网还没开始,我坐井观天,只看到南网。
2、没有深刻理解B2B、B2C产品的差别。
由于决定人和使用者有偏差,工业品的品牌溢价往往要低很多。
3、没有深刻理解单一客户的风险。单一客户的风险就和全仓持有一只股票那么大,容不下大一点的波动,这种股票的低估值是合理的,那是风险折价。
4、没有深刻理解国企采购的特点。
1)智能表的技术含量不高,国网、南网的智能表供应商有上百家,国企采购市场化程度又低,再好的质量也抵不过一瓶茅台的交情;
2)国企有太多要照顾的关系户,市场集中度不高是常态,持续增加供应商数量还是一件***正确的事情;
3)国企的评标办法看似合理,实质上由不相关的人参与评标,是鼓励低价竞争,忽视交货速度、货物质量。
5、最最关键的是,我没踩刹车,还一直加大力气踩油门。
还是说回IGG。卖出之前,威胜集团分了一笔红,这给了我一个小小的安慰。
这次打死我也不补仓威胜集团了,于是用这笔钱买了IGG,股价是3.4元(7月12日),买的原因是看到《王国纪元》在Appstore、Googleplay中的排名不断上升。
随后,我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终于搞清楚了IGG是怎么回事,那段时间它也在不断回购。于是我在8月1日以3.34元大量买入,几乎买在了最低位,迅速将仓位提高到了70%。
这个时候开始,是风雨之后见彩虹了。
这次,我一定不要再踏入同一条河流。我要降低单只股票的风险,于是在IGG上涨5%后卖了一半,使浮盈达到10%,可以放心持股了。
这个决定好坏参半,虽然降低了持仓成本,但是被迫在后来以更高的价格追入。
8月29日中报出来后,我第一时间就看了财报,非常棒。早盘迫不及待将原来卖掉的筹码以高出10%的价格买回(3.88元)。
当时我变成了阿Q,既然业绩已经确定了,就应该当做新的股票买入。
接下来的半年多,我在IGG上做了一系列的操作:
11月末,股价上涨到6元上方,已经达到我的预期了,6.19卖出。
2月中,股价盘整,5.95卖出。
2月末,要入深港通了,5.76买回。
3月15,年报日,避开风险,7.65卖出。
3月16,年报出来了,看了觉得非常好,7.78买回来,买价高了3%。
3月20,跟着美图冲高,8.3卖出1/2;尾盘又跌下来,7.5买回。
3月24,股价冲得比较猛,10卖出1/4。
4月10,回调了2天了,9.67买回。
回顾IGG上的操作,我做到了想要的结果,既降低了成本、规避了风险,又享受到大部分的收益。
我看IGG回购和王国纪元排名上升而买入,并没有对其有过高的期望值,是“王国纪元”的持续发力和加入深港通名单使IGG突飞猛进。
我意外收获了入港股市场以来最大一笔收益,慰藉了我受伤的心灵,没有理由不感到满意。
错失金山软件的大部分升幅让我难以释怀,满仓威胜集团让我万念俱灰。
在IGG上面,我吸取了这两者的教训,对操作方法做了改进,这种方法初步实验成功,我打算继续使用。那就是:
1.轻仓买入,先作侦查,深入研究个股;
2.主仓位买入,伺机降低持仓成本,错了及时止损;
3.基本面得到确认后,再次评估后追加仓位;
4.阶段性高位减仓,提高持仓信心;
5.在股价波动大时伺机做T,缓解手痒;
6.将成本退出后,让获利继续等待,是牛股就还会涨,不是牛股也已经降低了回撤的风险。
只有经历过重大挫折,才能深刻体会到跌倒是多么痛,要重新站起来是多么不容易。
评论
发表
回复“”
最新评论
这里空空如也,期待你的发声